艺考攻略

7*24小时求学热线

15274855379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湘军百科

长沙县榔梨镇湘军高级中学 寻找徐老在长沙的足迹(摘录) (在纪念徐特立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

时间:2023-05-26 阅读:172次

寻找徐老在长沙的足迹(摘录)

(在纪念徐特立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

长沙是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的家乡。他生于斯、长于斯,50岁以前他主要在这块土地上从事教育工作。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他曾于1937—1940年回到这块土地,开展抗日宣传统战工作。新中国建立后,先后9次回长沙。长沙这块土地,留下了徐老众多的足迹。我们试着寻找徐老的足迹,回顾他那“光荣的一生、伟大的一生、革命的一生”。

一、五美乡徐特立故居和五美学校

1877年2月1日徐特立出生于善化县五美乡荷叶塅。1886年9岁时过继到善化县五美乡观音塘伯祖母家。1895年18岁开始在小塘湾开蒙馆,开了10年,讲授四书、《尚书》,对传统文化已烂熟于心。

五美乡今属长沙县江背镇。但民国成立前属善化县。宋元符元年(1098)析长沙县五乡、湘潭县二乡置善化县,县治设长沙县城南,与长沙县治同城。今天心区县正街即善化县衙所在地。善化县与长沙县的分界,大致以今五一大道和319国道为界,南为善化县,北为长沙县。民国元年(1912)4月,善化县并入长沙县。

五美乡因五美水而得名。五美水为浏阳河一级支流,今称三叉河,流经长沙县江背镇。晋代大学者罗含《湘中记》中说“五美水,在长沙县东二十五里。汉光武时有五美女,居于此溪之侧,后因为名。”这是“五美”地名最早的由来。

1913年秋,徐特立又在五美乡观音塘创办了五美高等小学堂,免费吸收贫苦子弟入学。五美高小摈弃私塾教学中的旧方法,实行新制度,采用新教材,是长沙县最早办起来的一所乡村初级小学校。

二、望麓园宁乡速成师范

1905年28岁的徐特立赴岳州参加科举考试后,回长沙进入望麓园宁乡速成师范就读。在此之前,徐特立已考过3个学校,因算术、博物两科不及格,未被录取。但宁乡速成师范校长周震鳞慧眼识珠,破格免试录取了徐特立。周震鳞对他的好友朱剑凡说:“我收了一名大学生,是一个考不取学校,但可以当中学教员的高材生。”

望麓园位于今开福区,西起戥子桥,东止建湘中路。望麓园原为宁乡县试馆,清陕西巡抚、宁乡籍人士刘典于同治四年(1865)倡建。1905年科举废除后,宁乡县试馆改为宁乡县驻省中学,内设宁乡速成师范。辛亥革命人物、国民党元老周震鳞曾主持学校,徐特立、刘少奇曾就读于此。1923年曾为中共湘区委员会的秘密工作机关,毛泽东在此写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6年,徐特立再次来到望麓园与毛泽东会晤,开始接受革命的思想。旧有周道恒题“望麓园”门额,后门额为1959年郭沫若重题。

望麓园旧址曾列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和青少年教育基地。1999年拆除,建今存一线残垣。

三、榔梨镇陶公庙梨江高小

1905年徐特立与姜济寰、何雨农一起在长沙县榔梨镇创办梨江高小。梨江高小曾一度设于陶公庙。姜济寰后来成为民国首任长沙县知事,何雨农则成为著名报人。

榔梨为千年古镇,位于长沙县南偏西浏阳河大弯道北岸,与长沙市芙蓉区东湖街道接壤,距长沙市中心15公里。清代时榔梨是湖南省藩司派出的长沙税课司驻地。传说镇名源自镇内陶公庙前的两种古树,一是榔榆树,二是梨树。梨江为浏阳河流经榔梨镇的一段称梨江。浏阳河在这里转了180度大弯,从陶公庙顶上望去像并行的两条河。故名“梨江双渡”,为梨江八景之一。

榔梨镇老街

梨江高等小学堂旧影

陶公庙始建于南北朝时梁天监年间(502—519),奉祀晋太尉陶侃之孙陶淡及其侄陶烜。每逢两个陶公菩萨生日——农历正月十三和八月十七日,举办盛气庙会。有民谣云:“榔梨街上不作田,两个生期吃一年。”

梨江高等小学堂,附设速成师范班和女子班,在此期间徐特立为招收贫苦子弟入学,常到仙人市鹿芝岭一带造访农家,殷殷劝学。仙人市位于浏阳河北岸,聚落沿河分布。因浏阳河畔狮子山有“仙人石”而得名。东北4公里鹿芝岭,俗称古城基,为五代汉乾祐三年(950)置龙喜县治所。

四、泰安里蜕园周氏女塾

1906年,周震鳞推荐徐特立任教于周氏女塾长沙县榔梨镇湘军高级中学,后改名周南女校,今名周南中学。周南校名取“周礼尽在,南化流行”之意。老校区位于开福区泰安里,与明德中学隔街相望,今存剑凡堂、部分老校园等遗迹。

周南女中的前身是1905年5月朱剑凡利用其父私家园林蜕园之地创立的周氏女塾。朱剑凡本名周家纯,宁乡县人。是湘军名将周达武的次子,是曾任两江总督的魏光焘的女婿。据说周达武的祖先是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后裔。清初为避祸,改从周姓。周家纯在辛亥革命后恢复原姓,并改名剑凡。

周达武致仕回长后用巨款在长沙泰安里购得占地80余亩的苏州式园林作宅第。史载,唐“破天荒”进士刘蜕曾在这里住过,故名“蜕园”。园内引水为池,有一拱形石桥飞架池上,取名“思源桥”。桥头有亭,名“思源亭”。绕池周围,建起80多间房屋,空坪隙地,栽种了四季名花,古树参天,环境十分清幽舒适。清末维新运动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同光体诗人陈三立曾住在蜕园,后来成为国学大师的陈三立之子陈寅恪就出生在这里。

五、马王街修业学校

1909年徐特立任教于修业学校并任校董。12月在修业学校作报告时,用刀砍断一截小指,用鲜血写下“请开国会、断指送行”八个大字,以示支持立宪运动的决心。修业学校位于芙蓉区马王街,建于马王庙故址,今校园系老校园原址。

长沙县榔梨镇湘军高级中学 寻找徐老在长沙的足迹(摘录) (在纪念徐特立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

学校是1903年8月由明德学堂12名退学的学生发起,由湖南教育界3位名人周震鳞、俞蕃同、许直出面呈请政府批准而创办的。由周震鳞出任第一任校长。

马王街旧照

马王街因五代时楚王马殷及其子马希范等而名。清饶智园《十国杂事诗》注云:“今城内马王街有马王庙祀殷。”民国学者李抱一也说,马王街的来历即与“马楚”有关。马楚王宫建在今马王街所在地。马楚灭亡后,后人又在楚王宫旧址上建起了马王庙。修业学校就建在马王庙的遗址上。

六、北正街李大中丞祠平民夜校

1909年7月徐特立在长沙北门正街李大中丞祠创办湖南第一所平民夜校,这比20年代晏阳初掀起的平民教育运动早了十多年。李中丞祠祭祀清康熙间湖南巡抚李发甲,故址位于今开福区北正街。

清陈运溶《湘城访古录》卷二“街巷表”明确记载“入湘春门至北门正街……李端肃公发甲祠”。李发甲(1652—?),字瀛仙,河阳(今云南澄江)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举人,五十五年(1716)巡抚湖南。时值水灾,借帑银五千两以赈,出仓各以平市价,皆先发后奏。次年上疏两湖分闱。以劳瘁卒于官,士民建专祠祀之。书法飘逸秀健,雅近董其昌。著有《世恩堂诗文集》《滇南诗略》《云南通志》《滇南书画录》等。

李中丞祠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北正街则于2011年拆除,今拓宽为黄兴北路的一段。

七、化龙池善化县学宫、荷花池泐潭寺、紫荆街李公庙、成功街城隍庙与长沙师范学校

1912年徐特立在好友、长沙县知事姜济寰的支持下,利用善化县学宫创办长沙县立师范学校(简称长沙师范),半年后迁址荷花池泐潭寺。1914年因经费紧张,迁移长沙师范学生到简陋的李公庙、城隍庙坚持上课,将校园租给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每月房租400银元,弥补办学经费之短缺。

善化县学宫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由南门外迁至今化龙池所在地。化龙池原为善化县学宫的泮池,“化龙池”街由此而名。东文庙坪、出入是门亦系善化县学宫留下的街名。因长沙府学宫与善化县学宫只一街(南正街)之隔,长沙府学宫在西,曰西文庙坪;善化县学宫在东,曰东文庙坪。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古代学宫必建文庙。“出入是门”之街名语出《孟子·万章》:“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 街名寓意进入仕途,必出入是门。出入是门趣园巷与东文庙坪接界处,尚存善化县学宫围墻、拱门遗迹位,为青砖灌斗墻, 墻顶砌有墻檐,长约20米,高约5米,右下部有砖砌拱门痕迹,疑即“出入是门”遗址。化龙池一侧尚存善化县学宫照壁一堵。1938年学宫毁于“文夕大火”,照墙幸存。照墙由青砖砌成,下为须弥座形墙基,因被一民居利用作为院墙,故能保留至今。

荷花池为长沙古游憩胜地,今留街名。荷花池街位于今开福区经武门西侧,东起芙蓉中路,西至蔡锷北路。据清同治《长沙县志》载,乾隆初年,池上建远香亭,匝以回栏,池中杂植芰荷,旁架飞桥,环砌花墙,门额曰“纳凉”。池中深处建台榭,额曰“有君子风”。清学者罗汝怀和王先谦曾在此建私家园林。民国时,池废,街道沿用其名。

荷花池最有名的古迹是始建于唐代的泐潭寺,也是长沙师范较长时间的驻地。古时,这里地方空旷,风景清佳,荷花数亩,松竹交荫,古木蓊蔚,一方古刹,巍然其间。1957年长沙师范学校内曾出土大铁锅1只,上有铭文两行:“湖广长沙府长沙县新开门泐潭报恩寺永远供众”“五代重兴泐潭报恩寺上湛下修和尚嗣法门人伊山仁逾口和云立。”旧时泐潭寺地域甚广,清朝末年,长沙、善化两县兴办教育,又看中了这片地盘。首先在寺中办起了长善中学堂。民国元年(1912)改办长沙高等小学校,学生毁佛像,为附近兵士所闻,将学校捣毁一空。从此以后,泐潭寺逐渐衰芜,先为省立第一中学租得。一中退租之后,成为长沙师范校址。民国时期的岳云中学、兑泽中学也都是古泐潭寺故地。

长沙县榔梨镇湘军高级中学 寻找徐老在长沙的足迹(摘录) (在纪念徐特立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

长沙县李公庙有4座,3座在农村,一在水渡河,一在果园镇,一在东岸乡东湖村(今芙蓉区东湖街道);一座在城内今黄兴北路紫荆街北侧,离荷花池校舍不远。紫荆街因是明吉王府紫荆园故地而名。可推测,学生读书的李公庙应是后者。传说李公号空凡,又称紫霞,传说精于中医医术,极有成就,救活不少人命。明朝藩王封李公真人为护国护民、气紫光禄大夫,赐匾“代天宣化”。城内李公庙早已不存,今存李公庙巷之街名。

长沙县城隍庙位于今学宫街的西头成功街,尚存残址。成功街因紧接学宫街而取“功成名就”之意而名。成功街于2012年拆除,成了黄兴北路拓宽地带,城隍庙残址作为“不可移动文物”保留了下来。1914年,长沙师范因经费困难,荷花池校舍出租给湖南省立第一中学。长沙师范则分别迁往李公庙和城隍庙内,办学6年。

6年后学校又返迁荷花池。1924年7月,徐特立从法国勤工俭学回国,因应对当时“男女不得同校”的禁令,于10月借长沙县立师范学校一隅,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学校,招收学生4班,180余人。1926年10月县教育会同意收归县办,并入长沙县立师范学校。

八、妙高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

1913—1919年徐特立兼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教师,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萧子升等是其学生,师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妙高峰旧为长沙城南第一名胜,位于今天心区书院路东侧湖南第一师范校舍后,海拔70米,亦为这一带的地片名。南起第一师范,北至青山祠的一条曲折老街,名为妙高峰巷。明崇祯《长沙府志》云:“妙高峰高耸云表,江流环带,诸山屏列,此城南第一奇观。”南宋张浚、张栻父子在此创城南书院,建有纳湖、卷云楼等十景,明末荒废。直到清道光二年(1822),湘抚左辅将城南书院从天心阁下迁至妙高峰,这里才又是一片弦诵之声。光绪二十九年(1903)废书院,改办城南师范学堂,1912年改为湖南第一师范,毛泽东曾就读和任教于此。1914年著名教育家方克刚又在妙高峰创妙高峰中学,1926年建南轩图书馆,藏书达1.7万册。

九、连升街湖南孤儿院

1913—1919年徐特立同时兼任湖南孤儿院院长。湖南孤儿院前身为保赤贫儿院,1913年10月由湘绅易雨恂等创立于湘潭。次年2月迁长沙连升街,组设董事会。

连升街位于今开福区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内,街名因清乾嘉间礼部尚书刘权之曾居此而得名。“连升”为做官“青云直上”之意。l917年4月,保赤贫儿院改名湖南孤儿院,收养孤儿200名左右。经过徐特立的苦心经营和多年发展建设,到徐特立离任时,孤儿院已创设鞋科、藤科、织科、卷烟、缝纫等科及童子西乐部、负贩团。1921年又组建韭菜园分院,还开办了女院,招收孤苦女儿40名,租赁湘社仓房屋为校舍。

十、黄泥塅、浏正街宏文图书编译社

1914年1月徐特立与黎锦熙、杨昌济等创办宏文图书编译社,徐特立负责编写小学教科书,并在其《公言》杂志上发表了《国文教授研究》一文宏文图书编译社成立于1914年初,止于1919年冬。社址初在长沙黄泥塅余肇康公馆,后迁浏正街李星沅公馆(遗址在今浏正街小学)。

黄泥塅在浏阳门外,浏正街在浏阳门内。余肇康(1854—1930),长沙县人,清光绪进士,官至山东按察使、江西按察使。李星沅为清两江总督,这时早已去世。宏文图书编译社创办人李实对于文化事业颇有雄心,自设印刷局从事书籍出版。省内文教界名流徐特立、黎锦熙、杨昌济、方维夏、刘宗向、刘汉良、曾运乾、陈天倪、黄锡卣等一时云集该社。社内成立编译部,由黎锦熙负责。编译社的主要任务是编辑中小学各科教科书和“翻译东西著述”。同年10月,该社又创办《公言》杂志,声言将“选译西洋报章杂志”,包括“欧美日本最近之种种思潮”,以求实现“刷新社会”这一“救亡至计”。该社“开设期间虽短,实为湖南文化的先锋。”

十一、东庆街芋园留法预备班

1919年7月,已43岁的徐特立偕同他的17位学生赴法勤工俭学。行前曾借用东庆街芋园举办留法预备班,李星沅四世孙李青崖亲自为他们讲授法语课。

今芙蓉区东庆街至浏正街一侧原有名为“水月林”和“芋园”的两条老街。水月林原为寺庙名,寺凡三楹,左右皆菜圃。清代两江总督、湘阴人李星沅(1797—1851)为诸生时曾在此攻读。道光二十七年(1847)寺废,李星沅辟其地为芋园,拟作归田怡养之所。芋园占地2万平方米,水面占半,西部以黄山石叠为山,东部筑水角凉亭。园中遍植白榆、乌桕、梧桐、黑松,穿插紫薇、桂树、腊梅,循季盛开。又过14年,李星沅次子李概复修芋园和寺院,增以回廊,因曲势作小亭,取苏子之语意,以“知水月”名之寺。水月林和芋园早已不存,如今连“水月林”和“芋园”两条老街也消失了,代之以高楼大厦和宽广马路。

十二、教育会坪长沙县教育会

1924年夏天,徐特立结束在法勤工俭学,回到长沙,居长沙县教育会,开始筹办荷花池长沙女子师范学校。长沙县教育会位于今开福区中山路北侧教育街,呈曲石形,南起中山路,北出蔡锷路,旧称教育会坪。

清晚期至民国初期,贡院旧址成为湖南新式教育的阵地。1903年湖南巡抚赵尔巽在此创建湖南高等学堂,1906年又建湖南公立政法学堂。1907年刘人熙等人在此创建湖南教育总会,建了一栋仿哥特式的西式大楼,惜毁于1930年战火。

贡院街后的这条街始称教育会街,后简称教育街,教育会前有一块宽广空坪,当年搭建有面北背南的戏台一座,坪两侧砌有围栏,成为有名的集会场所,后称教育会坪(今省农业厅前部)。1922年长沙人力车工人集会、1927年湖南农工商各界十万人示威、1931年至1932年湖南各界反日示威大会等都在这里举行。1938年“文夕”大火后,教育会坪是国民政府政治部三厅发放救济金的地点之一。1927年教育会坪中还建起一座气势宏大的中山纪念堂,南面是仿罗奥尼克式的花岗石柱廊,门窗套均是花岗石精雕细刻而成,是湖南建筑中花岗石文化的一件精品。1949年,中山纪念堂成为湖南省政府礼堂,8月4日程潜、陈明仁将军在这里宣告湖南和平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山纪念堂一度为湖南省人民政府驻地。1950年10月在这里举行了湖南省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95年,中山纪念堂拆建为省农业厅宿舍。

十三、古稻田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

1925—1927年徐特立担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校长。校址位于古稻田。由于办学经费缺乏,徐老到处奔走,就像镥锅匠一样弥缝救急长沙县榔梨镇湘军高级中学,因此人们戏称徐老为“徐二镥锅”。这期间,他同时还担任了长沙师范和长沙女子师范的校长。

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民间俗称稻田师范,因位于都正街一侧的古稻田而名,为今宁乡县一中学的前身。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创办于1912年,曾用名省立五中、省立二中、省立女子中学等。清朝宣统元年(1909),湖南提学使吴庆坻以“省垣无官立女子师范及保姆讲习所,不足以树风尚而资兴起”为由,呈请建立湖南省立女子师范学堂“以立振兴女学,保育儿童之基”。旋获抚院批准,在天心阁附近的古稻田拨官地200余亩修建校舍,1911年秋建成。

古稻田今为街名,东起建湘南路,西至都正街。旧志载,明代此处是一片王府稻田长沙县榔梨镇湘军高级中学,故名古稻田。田中有一口大塘,名稻田塘。稻田师范就建在临塘湾的空地里。塘湾里因塘得名。后来塘湾里雅化为今日的堂皇里。

长沙县榔梨镇湘军高级中学 寻找徐老在长沙的足迹(摘录) (在纪念徐特立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

十四、局关祠湖南农民协会

1927年徐特立参加国共合作的国民党湖南省党部工作,3月担任湖南农民协会教育科长兼省农村师范农运讲习所主任。当年湖南农民协会设于局关祠艺芳女校的校园内。而艺芳女校系利用原曾文正公祠祠内园林——浩园所建。

艺芳女中始建于1918年,创始人为曾国藩后裔曾宝荪、曾约农姐弟。艺芳女中今名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曾名长沙市十四中、长沙市实验中学。局关祠原为祭祀关羽的庙宇,后成为街名。

曾国藩于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1872年3月12日)去世,谥文正,次年清廷上谕在长沙建曾国藩专祠。光绪元年(1875)祠园落成,据湘抚王文韶《敕建曾文正公祠碑》记载:祠内浩园 “有池,广袤十数亩。为桥一、楼一、亭五、台二。池畔垒石为山,杂莳花木,翼以回廊,缭以崇垣,垣周二百六十丈”。今艺芳女中原址尚在,但校园内的园林建筑,包括湖南农民协会旧址已荡然无存。

1927年5月,马日事变后湖南农民协会被取缔。而徐特立更加坚定了革命决心,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离开了长沙,走上了职业革命的道路,结束了他在长沙的教育生涯。

十五、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和徐特立演讲处

1937—1939年徐特立从延安派回长沙,担任八路军驻湘通讯处高级参议、驻湘代表。八路军驻湘通信处先后驻东长街徐家祠堂、寿星街二号三益粮栈。主持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工作期间,徐老经常在岳麓书院、银宫电影院、火宫殿、湘雅医学院、长沙临时大学等地做抗战演讲。

1937年12月徐特立、王凌波抵达长沙后住在犁头街南方旅社。年底,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在徐家祠堂公开挂牌。徐家祠堂位于今蔡锷中路徐祠巷,建于清朝末年。面街的一面为一堵灰色的高墙,正中的大门以花岗岩为门框,黑漆大门内,为一座二进院落。一进为两层木结构楼房,底层为过厅,东西两向有楼梯上下。过厅前为一大天井,天井的上方是堂屋,系徐氏族人祭祀祖宗的场所。20世纪30年代为私立民达学校。1938年2月因明达学校开学,通讯处迁至寿星街2号,租三益粮栈部分房屋办公。寿星街因明初迁建寿星观于此地而名。11月12日深夜长沙“文夕”大火,周恩来、叶剑英正住在通讯处内,连夜走脱。通讯处随后迁往邵阳。1939年8月被迫停止办公,通讯处撤销。两处通讯处均在1938年“文夕”大火中焚毁。l975年,有关部门在徐家祠堂旧址上重建当年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使用过的部分房舍,占地约460平方米,陈列有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的相关历史文物、资料等。1985年,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而寿星街2号再没有恢复。

1938年,徐特立在长沙多处进行过演讲。如岳麓书院、银宫电影院、火宫殿等。岳麓书院为千年学府,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银宫电影院位于中山路,是1932年所建国货陈列馆的附属建筑,至今犹存。火宫殿位于坡子街,当时已形成可与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田媲美的小吃市场,其牌楼尚是当年原物,今列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十六、湖南省委招待所

新中国成立后徐老于1953、1955、1956、1958、1960、1963、1964、1965、1966年9次回长沙。几乎每次都回长沙师范看望师生。徐老晚年虽然记忆力衰退,但对长沙师范却时刻记忆不忘。有一年回湖南,住在韶山路省委旁省委招待所。一天早上,他独自一人经由小吴门走到荷花池。随行人员不知他去哪了,到处联系,后来才知道他去长沙师范学校了,忙派车将他接回省委招待所。徐特立还曾四次回到他创办的五美学校。1966年,89岁高龄的徐老最后一次回五美学校,并在校内种下两棵蜜橘树,以作永久的纪念。

湖南省委招待所是徐老的下榻之处。省委招待所有3处,一处就叫省委招待所,一处叫蓉园,一处叫“九所”,都紧挨省委。蓉园是在20世纪30年代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的宅院容园的基址上扩建的,那时的容园之容没有草头。“九所”据说是为当时中央九位常委来长沙视察所准备的九栋住所,故名“九所”,今名“九所宾馆”。

这些饱含历史深度与厚度的徐老足迹,透露了湖湘首善之地——长沙深厚的人文底蕴,展现了徐老作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从“教育救国”到“革命救国”的奋争历程,诉说着徐老为国为民的革命精神与一心通过教育“使我古潭追邹鲁”的教育豪情。这些光辉的足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