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校歌 长沙百年名校
时间:2023-05-29 阅读:181次
周南女中老校门
周南女中今名周南中学,校名取“周礼尽在,南化流行”之意。老校区位于开福区泰安里,与明德中学隔街相望,始建于1905年,今存剑凡堂、部分老校园等遗迹。周南女中的前身是1905年5月朱剑凡创立的周氏女塾。
朱剑凡
朱剑凡(1883—1932),本名周家纯,长沙府宁乡县人。是曾任四川、贵州、甘肃提督达19年之久的周达武的次子,是曾任两江、闽浙总督的魏光焘的女婿。据说周达武的祖先是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后裔。相传为赣南明宗室后裔,清初得到湖南宁乡道林大屯营旅赣周氏族人的庇护,认为己子,于是隐去朱姓,改从周姓,带回大屯营避祸。周达武致仕回长后用巨款在长沙西北角泰安里购得占地80余亩的苏州式园林作宅第。史载,唐“破天荒”进士刘蜕曾在这里住过,故名“蜕园”。园的南面临通泰街为一大住宅,园的北面引水为池,砌成石山,有一拱形石桥飞架池上,取名“思源桥”。桥头有亭,名“思源亭”。绕池周围,建起80多间房屋,空坪隙地,栽种了四季名花,加上古树参天,鸟声清脆,环境十分清幽舒适。周家纯在辛亥革命后恢复原姓,并改名剑凡。朱剑凡一家就住在这里。
朱剑凡思想进步,1904年从日本留学回国,立志要办女学,他认为“女子沉沦黑暗,非教育无以拔高明”,便于1905年在周宅办起周氏家塾。
朱剑凡极力反对封建礼教,谋求妇女解放。其夫人魏湘若系清两江总督魏光焘之女,是一位贤内助,母姚氏夫人也深明大义,无私地献出了全部家产,所以一般人称朱剑凡是毁家办学的教育家。他将长沙泰安里私宅的半边园林辟为校舍,创办女子学堂。为免遭清政府查封,命名为周氏家塾。但实际上办有师范班,附设有小学部和幼儿园,并授之以新学。当时风气闭塞,妇女受封建礼教束缚,学校初创时,入学者很少。朱剑凡不辞劳苦,逐家劝说,广泛动员。他规定,凡未婚及订婚未嫁者都可入学,少数家境贫困的还可在校打钟、扫地,半工半读。这样,很快使师范班学生增加到百余人。
刚刚创办时,教员人数很少,大部分是男教师。囿于旧礼教,男教师在上课时,在讲台上挂一帷帘,将男教师和女学生分隔开来。同时,朱剑凡还要每个学生准备一套“四书”,当官府派人来检查时,就把新学课本收起来,把“四书”放在课桌上作为掩护。尽管如此,还是有人对这所学校进行攻击。当时,长沙城内一些顽固士绅就污蔑说周家花园是大观园,周家纯是贾宝玉。但朱剑凡对这种攻击毫不在意,办学意志更加坚定。
1907年,学部奏准民间设立女子学堂。于是,朱剑凡于1908年呈请湖南当局将周氏家塾改名为周南女学。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周南女学除继续开办师范专业外,还添设了缝纫、音乐、体育等专修科。由于班次增多,规模扩大,需要增建校舍。朱剑凡毅然将面积为440方丈的私家花园全部献出作为周南的永久校舍,并将宁乡老家的私有田产全部变卖,在长沙购买了628方丈地皮,用来扩建校园。为了兴办教育,朱剑凡曾先后向周南女学捐献资产总值达11万余银元。
周南老校园之一
周南老校园之二
周南老校园之三
朱剑凡创办周南,不仅捐献了全部家产,而且呕心沥血,倾注了全身心的精力。他除了主持校务外,还兼教了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并自编了《教学法》、《儿童心理学》等教材。学校聘来日本籍教师佐藤操子和松山雪子,他又亲自担任翻译。他还非常注意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在他担任周南校长期间,聘请了大批著名教师任教。如徐特立、张唯一、周以栗、陈章甫、吴芳吉、李肖聃、周世钊、唐梅村等前来任教。对优秀的教师,他不惜重金聘请,礼遇有加。
赴法勤工俭学的周南女生
朱剑凡为周南规定的校训是:1.自治心(节制整洁);2.公共心(博爱仁恕);3.进取心(勤勉耐劳)。为养成一种勤勉的学风和活泼的气氛,周南规定每日由值日教员公布格言、诗歌、图画或学生学习成绩,以供学生学习观摩。周南女学还每年举办学生学习成绩展览。民国初年的《湖南教育》杂志曾撰文评述周南的成绩展览,认为周南女学生的成绩“男校中如此程度亦不多得”。周南校歌以“效忠祖国”为宗旨,歌词曰:
地处长沙,山环水重深深锁。
女校修明,应推先进周南我。
毁家兴学,蒙难开基,造出文明母。
到如今三湘七泽有斐声,郁郁莘莘,芬芬馥馥如花朵。
同学们尽心学业,尽心学业,发皇我历史之光荣。
效忠祖国,效忠祖国,永护着光荣果。
周南为了使女学生今后能自立于社会,很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和工作能力。学校和各班级均有学生自治会,自治会干部全部由学生选举产生,分管学术、体育、文娱、卫生各项活动。学生班级活动、寝室、图书室及食堂等都由学生自主管理。自治会的干部,对内参加学校校务会议,共商学校大计,对外代表学校与各校联系。
20世纪30年代周南图书馆
1908年,该校举行第一次学校运动会,开湖南省女校运动会之先河,亦为长沙市中学运动会之首例。1925—1948年间,在省级、国家级运动会上,周南共夺得女子游泳、网球金牌各l次,获女排、女篮冠军各5次,夺得女子组田径总锦标6次,女子组锦标5次。l929年长沙第一届秋季运动会,周南获足球、篮球两项冠军,该校足球队亦为湖南女子足球运动中最早成立的队伍。
1931年周南选手在上海运动会上
1933年周南选手出席南京全国运动会
1938年秋日军已占领湘北,周南临时迁往湘潭淦田楼厦借李氏宗祠,旋即迁安化蓝田(今属涟源)。抗日战争胜利前,迁往安化樟梅乡。1945年秋重返蓝田。蓝田7年,共开高中班12个,初中班22个,毕业学生l000 多人。由于条件的简陋和烽火的干扰,该校学生就学情况极为艰苦,有一段时间甚至只能随身携带小板凳上课,以便随时流动。但该校学生的会考成绩年年名列前茅,多次受到教育当局嘉奖。抗日战争胜利后,周南于1946年上期复员长沙泰安里原址。
安化蓝田周南校舍——笃庆堂
由于周南女校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严谨的校风学风和不断追求进步的优良传统,从而培养出了一大批著名的女革命家和妇女运动活动家。如中共中央第一任妇女部长向警予、著名妇女运动领袖蔡畅、革命烈士杨开慧、著名女作家丁玲、妇女活动家劳君展、曹孟君等。诚如剑凡堂门联所云:“名出国风,声蜚海外,桃李遍神州,煌煌业迹昭史册;缅怀畴昔,瞻望来朝,弦歌谱新曲,莘莘学子尽英才。”
1935年周南附小身着校服的学生
1949年周南女生
1949年周南女生在校园留影
1948年丽文高级护士职业学校第一班学生合影
周南女学几经易名。1956年改为长沙市第四中学。1984年恢复“周南”的名称, 现为一所男女合校的重点中学。
到21世纪初,长沙市八中并入周南中学,位于三角塘的八中校址改作黄兴北路棚户区改造指挥部。长沙市八中1953年由原私立育群中学和原私立丽文中学合并而成。育群中学1922年由教育家王季范创办,校址熙宁街。王季范以“明大义而有专长”为其教育宗旨。丽文中学为长沙天主教办的教会学校,亦创办于1922年,校址盐仓街,1948年开始招收女生,开办丽文高级护士学校。
附
我的父亲朱剑凡
朱伯深
我的童年是在周南附小度过的。在1925年夏我去上海沪江大学前,周南校园一直是我的游憩之地。因此对有关周南的人和事知道的较多,对先父的家庭背景、社会活动及历年思想的变化演进,也有所了解。
一
我家原属湖南宁乡道林大屯营周氏宗族。清初,本族曾有一个支系归自江西,祖辈相传:清兵攻陷江西,原赣南明宗室吉王有一后裔,得到旅赣周氏某族人的庇护认为己子,携返大屯营避祸。这一支系以后蕃衍甚众。辛亥革命以后,周氏族人报官恢复姓朱的人很多。先父原名周家纯,号吕生,入民国后改名朱剑帆,帆字以后又省写为凡。
朱剑凡夫人魏湘若
十九世纪中叶,太平天国革命发展到了湖南,当时我祖父周达武是大屯营附近炭子冲一带采煤为生的矿工;湘抚骆秉章召募湘军,支援曾国藩,周达武投军,先后受到骆与左宗棠的宠信,在湘、云、贵、陕、甘各省屠杀回、苗等少数民族,围攻太平天国石达开西进部队。左宗棠指挥湘军进入西北,周达武驻兰州充总预备队,任甘肃提督至十九年之久。英、俄帝国主义垂涎我西北,不断挑起回、汉之争,左利用英俄矛盾,乘边境已占得的军事优势,影响清廷采取较为强硬的外交,夺回了汉代即已属于中国的疏勒等地。新疆改省时,左保奏其营务处长(参谋长)魏光焘为第二任巡抚(魏以后连续任过陕西、两江、闽浙等地总督)。1894年周达武受清廷之命,升任新疆巡抚,未及交卸原职,即患病去世。魏、周同隶左部,结成
儿女亲家。我母亲魏湘若(1882—1953)是魏光焘第四妻所生的第二个女儿。我父母是庚子年(1900年)在长沙结婚的。
先父是独生庶子,嫡祖母戴氏瞒了祖父,伪装有孕,回到原籍秘密买了个男孩,充作自己的亲生子,命名廉甫。1894年先父护祖父之丧回湖南,他和生母、周达武的第二妾、我的亲祖母姚氏在家庭中一直受到嫡祖母戴氏的歧视与欺凌,其嫡兄周廉甫沉溺于声色,嫡嫂嗜赌如命,他们的独子寿峰也纵情烟花。周达武长期任武官,历年积资甚多,在原籍湖南道林一带置有田产数千亩,并筑有冠甲湘中的一座城堡式大庄园(现为宁乡四都石家湾乡所在地)。在省城长沙还以巨资购得城西北大至八十余亩、为全省首屈一指的苏州式园林。相传唐代有个名叫刘蜕的进士曾住在这里,故名“蜕园”。园的南部临通泰街为一大宅第。北部引水为池,叠石成山,池中石船水阁,南北对峙,狭窄处有石桥连接两岸;走廊亭榭分布四周,戏台及可容数百人的宴会厅在园的中央,其后堂为高三层的魁星楼。登临其上。可俯瞰全城,纵览湘江麓山景色。庭院隙地遍植四时名花,更有乔木成荫。如银杏、梧桐、核桃、海棠、丹桂、紫荆、楮、柳、槐、柚等,穿插于楼台亭阁之间,倍显得园林的格局幽雅清秀。我们全家回籍之后,都住在这个园里,这就是1905年开办的最初名周氏家塾,入民国改称届南女校,解放后又归入市建制列为长沙第四中学校的校址。十几年来移石填池,增建校舍,园林早已非复旧观了。
凊张名倬绘蜕园秋集图
先父的嫡兄嫂及其独子奢欲无度,不出十年,祖父遗下的田产。变卖过半。先父生母姚氏,是祖父率领湘军随骆秉章入川、在忠县掠得的农家贫女,纳为待妾,得祖父宠爱,一向为嫡氏所妒。祖父死后,仍时受嫡氏鞭挞虐待,先父处于封建宗法统治的高压之下争异常痛苦。他结婚之后要求分家,在蜕园西南角开门,另立门户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校歌,安置了祖母姚氏及我母亲,自己则带了许多当时对他仍不能解答的个人、家庭、社会等问题东渡日本留学去了。
周南女中思源桥
周南女中思源亭
二
20世纪初,中国的封建统治已濒临总崩溃前夕,清廷媚外的半殖民地政治,置广大人民苦难于不顾,两次鸦片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和许多丧权辱国的条件,造成中国日趋危殆被瓜分的局势,在白莲教、太平军、捻军、回疆、义和团等先后爆发遍及南北的起义的动乱中涌出了各种谋求救国济世的主张。先父当时对现实不满,思有所作为,但入世未深,一时解脱不了封建思想体系对自己的束缚。他最初所考虑的也只限于富国强兵等朴素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他青少年时读过王夫之、魏源、谭嗣同等人的启蒙著作,到日本后,进了东京成城中学学习日文,曾投考士官学校,以近视未被录取,想当军官不成,才考入弘文学院学师范。
先父在东京扩大了见闻。中国留日的各派政治家,就康、梁与孙、黄对立的观点正开展激烈的争辩。戊戌政变后,康、梁在国内外的号召力锐减。先父原来接近康、梁保皇变法的思想开始有了变化。
日俄竞夺满洲,在辽东半岛作战,1903年中国留学生倡导组织驱俄义勇队,并借以掩护国内革命活动。先父与同留学日本的三舅魏肇文参与这一活动,曾回国去南京秘密向外祖父、两江总督魏光焘策反,魏异常震惊。慌忙勒令他二人即日重返日本学习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校歌,不要再参与留学生的革命活动。先父破灭了对当权人物的幻想,仍返东京弘文师范学院读完了他的课程。先父留日期间,学习与活动受周震鳞(道腴)的影响较多。周鼓励他从事教育文化工作,积蓄力量支持革命。在弘文学院同学中,先父也结识了一批湖南留学生,如胡元倓、陈润霖、杨昌济、李士元等。以后回到长沙,胡创办明德中学,陈创办楚怡工校,李曾任马日事变以后的周南女校校长,杨随后离日本去英学习,返国后任教省立第一师范,以后又北上任教北京大学。这些留日学生加上徐特立老人都是清末民初湖枣教育界的知名人物。
三
1904年夏,先父返国。周震鳞兴办宁乡速成师范,先父参与教学。徐特立曾在速成师范学习了4个月,这是徐老与先父订交的开始。徐老对先父的感情一向是诚朴的,非常尊敬先父,直到1932年先父去世之前。他哪怕写一个便条给先父,都署名“受业徐特立”。
1905年暮春五月一白,先父将住宅的半边园林开辟为校舍,开办周氏家塾。园林的其他一半由伯父廉甫租赁给胡元倓创办明德中学。辛亥革命之前不久,明德在周南西园的对街自建校舍后搬走了。
1903年,长沙曾有民立第一女学,随后又有淑慎女校。1904年秋,两校均被清廷勒令停办。先父以家塾命名,正是为了避开官厅干涉。周震鳞热诚帮助先父筹设周氏家塾,曾任地理教员。他讲课时,一面谈列强侵华形势,一面灌输革命思想。徐老也在师范科教课,谈国事十分激昂,且是讲授各学科的多面手,还兼任附属小学主事。
先父痛心自己母亲姚氏的遭遇,这是他办女子学校动机之一。姚氏祖母管家极为节俭。我的母亲魏湘若是周氏家塾第一届速成师范科毕业生,曾变卖了自己全部陪嫁的金玉首饰珍贵皮服,资助先父办学。我在孩童时代,曾多次亲见父亲跪在姚氏祖母膝前撒娇,啼哭,乞求给钱支付家塾经费。姚氏祖母辛亥年逝世后,父亲才有家庭财权。嗣后园林改为校舍,历年填池盖房及置办教室桌椅、教学仪器、体育设施等费用,都是父亲变卖田产支付的。
辛亥革命以后,先父呈准湖南省都督府改周氏家塾为周南女子师范学校,并将自己宅后全部园林立契捐赠周南。这园林原系先父与伯父廉甫所共有,先父以宁乡大庄园自己享有的一半与伯父兑换,取得长沙城内园林的全部所有权,转让周南永为校址,仅留出园林南部的住宅自用。1952年,我母亲来北京定居于妹夫王稼祥 (八妹仲丽的爱人)之家,临离湘时,将这一部分房屋也呈报了长沙市政府交公,划入长沙市第四中学,现又改为周南校舍范围之内了。解放后,四中校内仍留下纪念先父的“剑凡堂”,但“文革”期间,该校自清末以来几十年所积存的档卷影像等珍贵文物均遭捣毁,荡然无存,剑凡堂的名称及先父的遗像也曾一度被摘除。
王稼祥与朱仲丽
四
周南师生从来就是一个争取女子有受教育权利和自由的战斗集体。在最初一段时期内,以家塾名学校,男教师隔着帘子讲课,都是防避反动封建势力非难、破坏的自卫战术措施。由于教师们辅导认真,学生们喜出望外,冲破几千年习俗压迫,出了闺门,带着严肃慎重的自尊心与世接触,因而树立了纯朴踏实的校风,取得家长的信赖和社会的称誉,周南总算站住了脚。直至辛亥革命,赢得公开合法的社会地位,取得了第一个回合的完全胜利。从此,前后万多名女青年凭借周南这个桥头堡,在较长时间内可战可守,与男同志一起参与社会生活、社会斗争,在实践中经受考验。周南为民族、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革命女战士。而师生们最主要的共同经验,还在于治学不能离开生活实际,不能为教育而教育,教育必须有它为社会、为政治服务的目的。汤芗铭主湘,地方封建势力为袁世凯称帝张目。先父被迫辞卸了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和城区小学校董职务。第一女师一批优秀学生如向警予(俊贤)、陶毅等都转学周南。湖南拥袁的筹安分会以叶德辉、符定一为正副会长,他们排挤一向正派的省教育会长陈润霖,煽动帝制派改组省教育会。先父挺身而出,与符在会议上斗争。符解放后任政协委员,对革命已有认识,但当年依仗汤、叶势力,破坏湖南教育界的团结,也确有其事。先父办女校随时为学生及社会的需要着想,不断改进学校的教学内容,解决师资和设备短缺的困难。周氏家塾设有幼稚园和幼稚师范科,先父特至日本聘来了两位专家佐腾操子和春山雪子帮同教学,办体操音乐科也特自上海聘来范慕英老师,办缝纫科更是不拘一格,选聘了在我家附近设有成衣店的皮师傅任教师。皮师傅戴着老花眼镜,从眼镜框上看人,教学认真,有老教授的风度。周南有一位摇铃的老年工人袁顺生,写钢板油印讲义,教小学生做手工艺品,糊彩色风筝尤为出色,可谓多才多艺,先父就提拔他负责教学办公室的行政工作,解放后受到退修养老的待遇。徐特立和周南的关系最为密切,他和鲁景森老师,民国初年曾由周南资送日本进修,并考察日本各地小学教育,徐老自旅法勤工俭学返国后,还在周南中学教过修身、国文、数学等科目。徐老良善严肃、热情正直的高尚人品,六十年前在湖南即有定论。他的修身课在长沙各校是最受欢迎的。先父是以“欢迎大家都负起责任办好周南”的方针,和许多教育界前辈先后合作无间,度过了他这段从事教育事业的时光。
当年在周南校园中教职员与学生,无论是上课还是课余,对一些国际问题、政治问题均能开展自由讨论,进行学术研究,建立了很好的民主传统,足以比美蔡元培任校长时的北大。周南虽仅是一所女子中等学校,但对全国半边天的妇女来讲,有如星星之火。徐老教课的时候,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1909年深秋,在一次省教育会的讲台上,徐老发言谈到当时政治腐败,国势危殆,异常气愤,竟挥刀断了自己的左小指以激励人心,回到教员宿舍,许多学生竟用徐老断指流血在纸上写了“断指送行,请开国会”留作纪念。这次演讲会与当年立宪派派遣代表北上要求速开国会的请愿有关。先父还参加了以黄炎培、袁希濂为首的历届教育界人士举行的民间全国教育会议。
向警予
蔡畅
丁玲
周南室内运动场的墙壁上时常贴有传观的学生论文与绘画。在校学生时常集会、交换见闻,联络感情,讨论研究学习问题。成员中如向警予、蔡畅、陶毅等同志,以后都参加了毛泽东、蔡和森倡导组织的新民学会。在全省以及全国女青年中起了更多积极的作用。我家里时常有周南学生到访,他们和先父畅谈各种问题:个人困难、家庭纠纷、学习方向、择业方向、世界观等等。如陈舜琴回麻阳,李宗莲回湘潭,向警予回溆浦,都要在自己的县城里办学;如蔡畅、劳君展、魏璧等要赴法勤工俭学;如彭琦想学医;已故首都医院眼科罗宗贤大夫的母亲(名姓一时忘了)要求带儿子一同住校(母子分别在师范科及附属小学学习),他们都曾造访,和先父商谈,总是带着满脸疑难而来,又带着满面笑容离去。还有这么一桩事:曾国荃以攻破太平天国天京,被清廷封为伯爵,他的幼妾养了一名吃斋念佛的清客友姑。我家和曾家是亲戚,友姑也时来我家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校歌,她善刺绣,先父聘她到周南教刺绣,说服她放弃了念佛的清客生活,取名李淑仪,作为工读生,她一面教刺绣,一面进了周南最后一班的师范科。李淑仪年近半百,攻读甚勤,我常见她站在校内池塘边,高声朗诵李密《陈情表》一类的古文,声调清越,不顾青年同学在一旁仿效其声,发出天真的窃笑。这位老大姐约在大革命期间受聘去印尼教书,不幸在船上患病身故,海葬在西南太平洋了。先父一向以姊礼待李淑仪,劝她开斋的那餐饭,先父首先敬她一箸豆芽肉丝,友姑神色自若地接在饭碗内,先父高兴得笑起来,带动了一同进餐的先母和五个小孩的欢腾。先父曾称赞她是醒狮。她的死讯传来,先父患癌症已不能起,缠绵病床,受到震惊,以手按了剧痛的胃,随即忍痛平静下来,使劲说了:“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又说:“友姑精神不死。”先父希望有更多的李淑仪涌现出来,这是他的朴素天真的愿望。先父的精神和李淑仪的精神一样,作为历史主流的点滴,永远受到尊敬。
周南女校迎解队伍
周南师生中业已牺牲或谢世的如向警予、徐特立、张唯一、周以栗、周竹安、陈章甫、陶毅、周毓盟、劳君展、曹孟君、杨展等,都是国内外受人景仰的人物。健在的还有全国妇女领袖蔡畅,斗争在各条战线上的丁玲、刘昂、邓裕志、邓裕兰、彭琦、苏静等和我的两个妹妹仲止与仲丽。
周南附属小学的男生现健在的还有我们兄弟伯深、仲硕、竞之和李铁铮等。北京首都医院已故的罗宗贤眼科大夫,1931年牺牲在鄂豫皖苏区的我六弟叔平,都是周南附小男生。
1949年后湖南教育界的骨干也不乏周南学生,如朱超、贺益昭、旷壁城、贺益恩、周昭怡、李淑纯、向大威等。
按:本文节录自《长沙文史资料》第3集,1986年刊。
(转自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版《长沙百年名校》陈先枢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