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攻略

7*24小时求学热线

15274855379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湘军百科

湘军高级中学本科率 郴州一中(郴州市第一中学)

时间:2023-06-02 阅读:189次

郴州一中全称名郴州市第一中学,创办于1906年。1959年定为省重点中学,1989年又定为省实验中学。1995年,郴州撤地建市后,学校归市直辖,定为副处级单位,学校按照“办学体制多元化,办学规模集团化”的思路,除校本部外,还创办了郴州桔井实验中学和郴州中澳合作国际实验学校。

一中教育理念教育理念先进 学校坚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崇尚一流,追求卓越”为办学目标,坚持走“育人为本,科研兴校,质量立校”改革发展之路,教师“活”教,学生“活”学,形成了“德、勤、严、活”的办学特色。 一中学校文化

郴州一中,一所享有盛誉的百年名校。百年传承与发展,铸就了郴州一中“砺学力行、超越自我、永争一流”的精神,形成了“德为魂、勤为本、严为经、活为纬”的校风和“厚基础、强能力、活思维”的教风。

今日一中,环境幽美,布局合理,名师荟萃,设备先进,教学质量连年攀升,被誉为三湘人才的摇篮。

“办一流名校、做一流名师、育一流人才”是郴州一中人永恒的追求。我们坚信,郴州一中的明天会更美好。

学校历史沿革

光绪32年3月(1906.4),郴州市一中的前身——郴州官立中学堂,由郴州牧金镜蓉牵头创办。校址设在东塔岭原宝塔下的东山书院(今湘南起义纪念碑所在地)。

光绪32年闰4月(1906.6),学校迁入郴州考棚(今165部队驻地),考棚校址地处郴州城中心,东临北街(校门在东面),南依城墙。

民国元年(1912),废除府州制,学校改为郴郡六城(郴、永、宜、资、汝、桂)联立中学。

民国三年(1914),学校改为湖南省第七联合中学。

民国8年(1919),谭延闿进驻郴城,称湘军总司令和湖南督军,占用考棚,学校迁回东山书院。

民国10年(1921),学校又迁入考棚。

民国15年(1926),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郴州地处西线战场,当年下期学校停课,翌年春开学复课。

民国21年(1932),学校改名郴郡联立初级中学。

民国27年7月(1938.8),为避日寇空袭,学校被迫迁到郴县栖风渡老岗脚李家村。

湘军高级中学本科率 郴州一中(郴州市第一中学)

民国31年7月(1942.9),日寇侵犯日益猖獗,京汉线上很不安宁,学校又迁到郴县桥口。

民国34年元月(1945.3),日军侵占郴州,学校被迫停办。

抗战胜利后,学校于民国35年9月(1946.10)重新复办,改名郴郡联立高级中学(全办高中),校址在白鹿洞。

民国36年上期(1947),学校迁到中山西街濂溪祠内办学(借用)。

民国36年下期(1947),学校迁回考棚,正名郴郡联立中学(完全中学)。

新中国建立后,1949年12月1日,郴郡联立中学与郴县县中(创办于1943年秋)合并,定名郴县区立中学,校址暂在考棚。

1951年暑假,学校迁到桔井观(原郴县县中校址,现学校南端家属区所在地)。

湘军高级中学本科率 郴州一中(郴州市第一中学)

1952年下期,学校使用新教学楼(现新修水泥球场所在地,原工字楼),学校被定为湘南地区重点中学。

1953年,学校更名为郴县第一中学。

1959年,郴州撤镇建市后,学校改称郴州市第一完全中学。

1960年,学校被定为省属重点中学。

1978年,学校又被定为省属重点中学。

1994年2月,省教委授予学校“湖南省重点中学”、“湖南省实验中学”两块匾牌。

1995年,郴州撤地建市后湘军高级中学本科率,学校收归市(地级管),被定位副处级单位。

湘军高级中学本科率 郴州一中(郴州市第一中学)

2005年,学校开始筹建五岭阁新校区

不同时期领导简介

金镜蓉

金镜蓉 号暗伯,浙江人。清光绪三十二年三月(1906.4)他任郴州牧时,牵头筹款、遴聘教师,在东塔岭原宝塔下的东山书院,创办了郴州官立中学堂(郴州市一中前身)。《郴州直隶州乡土志》记载:金镜蓉“胆识兼优,不畏疆御。办理学务,以尊经宗孔为旨。士习赖以益端。”这是对他为官办学治校的恰当评价。

肖文锋

肖文锋(1895.5-1962.5) 男,汉族,湖南省宜章县人。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抗战中停办的郴郡联立初级中学,面对百废待举,重新办学的困局。当时任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的肖文锋,对兴办家乡教育颇具热忱。他征得六县(郴、永、宜、资、汝、桂)人士同意,召集六县县长开会,决定恢复联中,成立郴郡联立高级中学理事会和筹建委员会,共设理事15人,筹委会委员100人。六县县长均为委员。肖自任理事会常务理事和筹委会主任委员。1946年4月15日,召开第一次理事会议,决定恢复重建联中,兴办高中,停办初中,并推选肖文锋兼任校长。会后,他和黄士衡为首发起募捐,动员各界人士捐资办学。他走遍六县,远赴衡阳、湘潭,大兴募捐复校之举。数月内,共筹集复校办学资金2800万元。1946年9月6日,郴郡联立高级中学终于正式开学。肖文锋为恢复重建联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刘耀夫

湘军高级中学本科率 郴州一中(郴州市第一中学)

刘耀夫(1916.3- ) 男,汉族,山西榆次什贴镇人。1934年毕业于山西省国民师范。1932年参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0月至1952年6月担任郴州行署专员,1949年12月至1952年6月兼任郴县区立中学(今郴州市一中)校长。1952年7月调中央任交通部劳动工资局局长等职湘军高级中学本科率,1983年离休(享受副部级待遇)。在他兼任校长期间,学校遵照党和政府的有关指示,进行了一系列整顿改革,确立新的办学方向和教学秩序,面向工农子弟开门,设立贫困生助学金;学校迁到桔井观,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学生由建校初的11个班434人增加到16个班785人;学校十分重视对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他经常来校了解情况,指导工作,亲自给师生作《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的形势报告,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鼓舞师生的斗志,帮助师生去掉恐美、崇美等糊涂观念。他离郴后,继续关心学校工作。学校八十大庆时,他来函祝贺并书赠“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培养人才”的提词。

谭乐安

谭乐安(1937.7- ) 男,汉族,湖南省宜章县人。1968年湖南师院函授中文本科毕业。1976年12月至1979年5月任郴州市一中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校长。在他任职期间,学校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揭批“四人帮”,拨乱反正,着手纠正历次运动中的冤假错案,第一批为11名被错划为右派的教师平反昭雪;学校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在全市率先发展了一批长期被拒之于党组织大门之外的优秀知识分子入党;学校正本清源,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教学为中心上来,认真贯彻执行《中学五十条》,恢复和建立正常教学秩序,教育质量逐步提高。1978年学校重新被定为省重点中学。1979年上期,《湖南教育》发表了学校《贯彻“条例”,提高教育质量》的文章。他调任原郴州市教育局局长、提任分管文教卫的副市长后,继续关心、支持和指导学校的工作。

黄旭日

黄旭日(1926.11- ) 男,汉族,湖南省蓝山县人。194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1973年由宜章一中调任郴州市一中革委会副主任,1979年7月至1984年3月任校长。在他任校长期间,学校对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纪律教育、学习目的教育,在教师中开展学习蒋筑英、罗健夫的活动,校纪校风良好,教学秩序正常,教师严管勤教,学生好学思进;学校进一步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充实教师队伍,提高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稳步提高,1980年高考升学率由上一年的28.3%上升到40.2%;学校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先后兴建了实验楼、电教办公图书楼、教工宿舍(30户)等7栋楼房,铺建了两条水泥路,整修了田径场;学校重视体育卫生工作,成绩显著,1983年9月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荣获全国第五届运动会颁发的银盾奖。1988年他在本校离休(副处级待遇)后,继续关心、支持学校的工作。

何明琰

何明琰(1941.1- ) 男,汉族,郴州市北湖区安和乡人。1964年毕业于湖南师院物理系。1986年被评为省优秀教师。1987年被评聘为中学高级教师。1989年被定为郴州地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84年机构改革时,由本校物理教师提任校长,任职至1990年12月,期间两年兼任党委书记。在他任职期间,学校进行全面改革,试行校长负责制,制订了《学校内部改革方案102条》和《十年管理目标》,形成管理新格局;学校加强教研组、年级组和班级建设,深化教育改革,德育“双基”、基本行为规范训练,开放开架实验、培养少年大学生等改革实验项目获得成功,教学质量显著提高,1988至1990年湘军高级中学本科率,高考升学人数连续三年本科过百人;学校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兴建了食堂、澡堂、两栋教工宿舍楼、电脑室、语音室;学校勤工俭学有长足进展,迁建水玻璃厂,兴建冶金实验厂,勤工俭学年利润达60余万元;学校进行了首届职评工作,22人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中南五省两市实验室建设现场会和全省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先后在学校召开。1990年上期,学校被定为全省六所实验中学之一。1990年12月,他提任郴州地区教委(现市教委)副主任后,继续关心、支持和指导学校的工作

庞世彬

庞世彬(1941.8- ) 男,瑶族,湖南省宜章县人。1966年毕业于中南民族学院中文系。中学高级教师。1987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秘书工作先进个人。1993年8月由原郴州市教委副主任提任郴州市一中校长兼单位书记。1995年地改市,学校收归市管,升格为副处级单位后,他继续任校长兼党委书记。在他任职期间,学校在原有基础上,积极做好省重点中学和实验中学挂牌的迎检工作,于1994年2月,正式挂上了省教委授予的“湖南省重点中学”、“湖南省实验中学”的匾牌。学校通过引进骨干教师,充实提高教师队伍,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教学管理,进一步提高了教育质量。学校95届高考本科上线人数为97人,96届又增加到122人,突破本校历史水平,居全市之冠。学校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兴建高中教学楼和公寓式学生宿舍楼。在学校积极筹备九十大庆、研究争创“千强”的活动中,他与人合写的《努力创办“全”而“特”的重点中学》发表在1996年第六期《湖南教育研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