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湘军高级中学艺术节 从纸上到指尖 三个“湘江”这么干的
时间:2023-06-05 阅读:105次
《湘江》扬清波 文艺谱新篇
文艺界领导嘉宾热议三个《湘江》融合创新
湖南日报与文学百家签约,“新湖南”与湖南省文联签约,《湘江》年选出版首发
湖南日报8月10日讯(记者 肖欣) 秋风万里,湘江北去,宾朋相聚,笑声朗朗。今天长沙湘军高级中学艺术节,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欧阳斌和文艺界领导、嘉宾魏委、虢正贵、夏义生、唐浩明、王跃文、鄢福初、刘学、朱训德、雷宜锌、刘云、魏春雨、汪泳波、向娟等,聚首湘江之滨,参加湖南日报三个《湘江》融合创新一周年座谈会,共话三个《湘江》的新变化、新收获,对打造这一文艺新高地给予肯定,寄以希望。座谈会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日报社、省文联、省作协、湘江新区管委会联合主办。
创刊于1949年的湖南日报《湘江》副刊,被称为湖湘文艺家的创作摇篮。2015年8月14日, 《湘江》副刊全新改版为《湘江》周刊;第二天,湖南日报新媒体“新湖南”上线,其中的文艺副刊版块《湘江》频道与原有的《湘江》微信公众号一起,形成了湖南日报参与报媒新业态竞争的新型文艺矩阵。一年来,三个《湘江》致力于传统文艺副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创新,在采编和发稿机制上彼此联动,互为补充长沙湘军高级中学艺术节,产生了很强的品牌影响力与传播力,得到了广大读者及与会嘉宾的广泛好评。
自称“文艺老兵”的欧阳斌,称赞三个《湘江》是“老树发新枝,绽放出时代嫩绿”。湖南省委宣传部巡视员魏委说:“三个《湘江》找到了新路径,打造了新平台,取得了新收获,充分体现了湖南日报的主流媒体责任感与文化担当意识。”新锐网络作家向娟则以“宝宝用了洪荒之力”的网红语言,点赞三个《湘江》对湖湘网络作家的推介与扶助。
嘉宾们深情讲述了“我与湘江”的情缘与故事。著名雕塑家雷宜锌的第一件作品的照片刊发于40年前的《湘江》;王跃文的处女作也刊发于1988年8月8日的湖南日报《湘江》副刊。唐浩明在《湘江》频道开辟的《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专栏,很短的时间里阅读量达到20万,让他很感叹新湖南的传播力。
从纸上到指尖,三个《湘江》正致力成为发现、培养文艺湘军,发表、传播湖湘文艺作品的人才库、数据库、档案库。座谈会上,举行了湖南日报社与文学百家签约仪式、新湖南与湖南省文联签约仪式。文艺湘军的作品将在湖南日报三个《湘江》,特别是新湖南客户端《湘江》频道上得到整体展示和传播。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湘江〉年选·2015》也于同日首发。
>>链接
文艺传播的高地,纸上指尖的打通
——湖南日报三个《湘江》融合创新一周年座谈会侧记
图为座谈会现场。湖南日报记者赵持 摄
湖南日报记者 李国斌
8月10日,湘江之畔的湘江新区滨江新城嘉宾云集。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日报社、省文联、省作协、湘江新区管委会联合主办的三个《湘江》融合创新一周年座谈会在此举行。
有着67年历史的湖南日报文艺副刊《湘江》,在新媒体迅猛发展、报纸业态发生重大变革的背景下,坚定走媒体融合创新发展之路,形成了《湘江》周刊、新湖南客户端《湘江》频道和《湘江》微信公众号“三江”汇流的新格局。
座谈会上,欧阳斌、魏委、虢正贵、夏义生、唐浩明、王跃文、鄢福初、刘学、朱训德、雷宜锌、刘云、魏春雨、汪泳波、向娟等文艺界领导和嘉宾热议三个《湘江》的融合创新之路。
一群老友:“《湘江》一直是文学人才的摇篮”
谭谈、韩少功、王跃文……在67年的历史中,湖南日报文艺副刊《湘江》与一大批湖湘作家艺术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对他们的成长、成名产生了重要影响。座谈会上,欧阳斌、王跃文、鄢福初、雷宜锌、刘云、向娟等都回忆起与湖南日报的缘分和故事。
省政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欧阳斌是在湖南日报工作过的老报人。而现在,他说自己是湖南日报的忠实粉丝。欧阳斌说:“每一期《湘江》周刊,我都会认真阅读,现在还下载了‘新湖南’,里面推介的湖南文艺名家精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28年前的1988年8月8日,我的文学处女作发表在湖南日报《湘江》副刊,点燃了我的文学梦想。”湖南省作协主席王跃文深情回忆说,湖南日报《湘江》副刊自创刊以来,一直是湖南文学人才的摇篮,很多作家都是从这里起步的。
湖南省美协副主席、省雕塑院院长雷宜锌如今是誉满全球的雕塑家。40年前,他的第一件作品发表在湖南日报《湘江》副刊。“新湖南”上线后,雷宜锌从中获取各种新闻文化信息。他幽默地说:“我现在离不开‘新湖南’了。”
2013年7月31日,湖南日报发表一篇通讯《向娟:对网络媚俗说“不”》,这是媒体第一次报道网络作家向娟。今年初长沙湘军高级中学艺术节,湖南日报推出“聚焦网络文学湘军”专栏,集中介绍了湖南的20多位重点网络作家。“湖南日报的报道是对网络作家的正名,让网络作家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向娟说。
一个阵地:“打造湖湘文艺的传播高地”
2015年2月7日,《湘江》微信公众号推出;8月14日,湖南日报《湘江》周刊亮相;8月15日,新湖南客户端《湘江》频道开通……
湖南日报社负责人表示,三个《湘江》坚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精神来办,始终坚持以弘扬湖湘文化为己任,朝着打造湖湘文艺传播高地的目标而去,希望与湖南广大文艺家一起,共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传扬湖湘文化。
“阅读《湘江》周刊和新湖南客户端《湘江》频道后,最直观的感受是高端、大气、上档次,这是一片艺术高地。”湖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夏义生郑重地说,要举全省文艺界之力,支持三个《湘江》的发展。
一年来,湖南省文化厅副厅长、省书协主席鄢福初经常关注三个《湘江》。他认为,三个《湘江》正成为湖南文艺成果展示、文艺人才培养、文艺信息集聚的高地。
对于这个文艺高地,文艺家们也寄予厚望。
湖南大学建筑设计学院院长魏春雨认为三个《湘江》应该切入城市文化事件,更多展现立体多维、年轻新锐的力量,将自己打造成一个有号召力的文化品牌。
王跃文尤其关注作家培养问题:“希望三个《湘江》将更多目光聚集于青年作家、基层作家、网络作家和农民工作家。”
一次裂变:“绽放出耀眼的时代嫩绿”
近几年,纸媒的发展受到诸多挑战。湖南日报社在三个《湘江》平台进行了融合创新:体制上,三个《湘江》人员统一调度;内容上,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点加工;作者上,邀请过去没有纳入视野的作家撰稿、与湖南百位重量级作家签约。从纸上到指尖,三个《湘江》的影响力发生了裂变。
“与一年前的《湘江》副刊比,三个《湘江》内容更多、品质更优、传播更广、关注度更高。”省委宣传部巡视员魏委说,“纸上湘江”和“指尖湘江”相互打通、彼此联动,共同打造的《繁荣湖湘文艺 推进文化强省》、第五届湖南艺术节报道等同题专辑、专题,充分体现了这种融合机制的丰富性、灵活性、影响力。
经过一年的探索,三个《湘江》将阳光、正面、亲切的内容传播给广大读者,融合创新初战告捷。在欧阳斌看来,三个《湘江》融合创新是“老树发新枝,绽放出耀眼的时代嫩绿”。
古稀之年的湖南省作协原主席、著名作家唐浩明对新湖南客户端《湘江》频道赞不绝口。“我是习惯纸质文本,此前对新媒体了解不多,直到接触新湖南客户端《湘江》频道,把我的《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发到《湘江》频道,上线不久阅读量就达到20万,我被深深震撼了。”唐浩明说,现在媒体形态迅猛发展,新媒体极大地扩充了刊发容量,让作家不再局限于报纸的版面,而且传播速度快,阅读方便,更能鼓舞作者,激发创作热情,为湖南文学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