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攻略

7*24小时求学热线

15274855379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湘军百科

湖南湘军高级中学创办人 辉煌名声延续近二百年至今的“湘军”,创始人到底是谁?

时间:2023-06-06 阅读:142次

说到晚清赫赫有名的“湘军”,人们就会把它与曾国藩划上等号。

“中兴将相十九湖湘”,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人物,位至总督者15人、巡抚14人,其他文武官员不胜其数,成为当时中国政治、军事舞台的主角。从而也改变了晚清的军事、政治格局,以及中国的发展方向。

从而,“湘军”、“楚材”名震天下。

“湘军”的威名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再上台阶。到了当代,娱乐湘军、文化湘军、出版湘军、互联网湘军等,再现湖南人的辉煌。

从而,“湘军”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也成为湖湘文化的代表。

于是人们把这一切的首功湖南湘军高级中学创办人,归于曾国藩。

然而历史事实是,在曾国藩之前,湖南已有多支地方武装,由江忠源、朱孙诒、罗泽南、王錱等人创建。而且“湘军”纪律严明、善战之名,已经传开,朝野尽知。

也即,他们比曾国藩出道“玩”得早。

那么问题来了:

难道曾国藩是窃取“湘军”果实、摘桃子的人?

为什么主流观念认为“湘军”的创建者是曾国藩?

他在“湘军”的名号上发挥了什么作用?

为什么晚清会出现多支“湘军”?

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有一段指导人进行自我修炼的典故,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也成为几千年来仁人志士的人生格言。

湖南湘军高级中学创办人 辉煌名声延续近二百年至今的“湘军”,创始人到底是谁?

明末清初时,受社会现实影响,儒学兴起“经世之学”。

这种思潮不同于偏重理论教化的传统儒学。它既谨守儒家以民为本、为民立政的理念,又讲求施政功效。

通俗地说,“经世之学”重视治国治民、经世致用的学问和实务,例如政务、财政、教育、农业、工程、水利、盐政、军事等。

到了晚清,面对复杂多变、风起云涌的时局,“经世之学”思潮再度兴起。

太平天国在广西起事,发展如火如荼,所向披靡。清廷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平叛,可是腐朽的清军难以抵御。

于是清廷不得不鼓励地方开办团练,以助“攻剿”,遏制太平军的势力。

从而,众多仁人志士在“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感召下,纷纷操办“团练”,保境安民。

与广西毗邻的湖南首当其冲,人心骚动,民乱四起。

因而,江忠源、朱孙诒、罗泽南、王錱、刘蓉、曾国藩等一批人创建的多支地方武装(统称“湘军”),应运而生。

“湘军”的这些创建人,几乎都是儒生出身,深受儒学尤其是“经世之学”的深刻影响。

例如王錱从小有大志,常言:"人生一息尚存,即当以天下万世为念。"

而且,湖南这些“团练”创建人以及重要将领之间,既是同乡,又有同学、师生、亲友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从而,形成了“书生统帅、农民为兵”的独特体制。书生统帅者按照兵书,将招募来的农民编营,教授军事,训导教化精神,闲时教授四书五经。

湖南这些“团练”以儒家礼教为精神纲领,以乡土观念维系,以严明的纪律作风要求,以强悍善战的风格,迅速成长为晚清政府的重要军事力量。

湖南湘军高级中学创办人 辉煌名声延续近二百年至今的“湘军”,创始人到底是谁?

江忠源的“湘军”

江忠源是湖南新宁(今属邵阳)人,出生于嘉庆十七年(1812年),比曾国藩小一岁。

道光十七年(1837年),江忠源考中举人,随后到北京游学。随后他被朝廷任命为教职官员,返回湖南家乡。

他觉察到当地反清势力逐渐兴起,于是经世、报国热情燃烧。他生性刚直豪爽,讲义气,加之是当地少有的举人,因而颇有些号召力。

于是,他组织了一批乡里子弟,训练兵法,以保境安民。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瑶人雷再浩在新宁聚众作乱。江忠源则组织团练镇压,擒杀雷再浩。

有此功劳,江忠源被朝廷破格提拔为知县,远赴浙江省上任。

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在广西金田起义。大学士赛尚阿赴广西镇压,江忠源也被征调到军中。

随后,江忠源回乡召集乡兵五百人,组建“楚勇”,奔赴广西。此后,他不断从湖南家乡招募兵源,组建了自己的核心军事力量。

在与太平军作战期间,江忠源率部悍勇善战,屡立奇功。例如扼守鸬鹚洲,三败太平军,解桂林之围;在蓑衣渡战役鏖战,使南王冯云山中炮而死,太平军溃逃。

江忠源也平步青云,官职呈火箭式上升。

咸丰三年(1853年),清廷命张亮基署理湖广总督、江忠源为湖北按察使。

咸丰帝认为江忠源忠勇可恃,派他到江南大营帮办军务。

随后他转战湖南、湖北、江西,战功卓著,获赐二品顶戴、霍隆武巴图鲁勇号,升任安徽巡抚,成为封疆大吏。

咸丰四年(1854年),江忠源协防庐州时,被太平军围困。他经过死战后跳水自杀,年仅42岁。

湖南湘军高级中学创办人 辉煌名声延续近二百年至今的“湘军”,创始人到底是谁?

据说江忠源当年尚是举人时,在京求见京官曾国藩。俩人一番长谈后,曾国藩很欣赏他,但也感叹道:“此人当立名天下,然终以节烈死。”结果不幸被曾国藩言中。

江忠源死后,被清廷追赠为总督、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赐谥忠烈,灵位被安放在昭忠祠。

清廷特旨给予江忠源父母三代一品封典。江忠源的兄弟江忠濬、江忠济、江忠淑随军征战,战功累累,也被封官加爵。

江忠源从一介书生,自建军队,成为晚清名将,名扬天下,堪称奇迹。由此也感召了当时众多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继。

曾国藩的重要幕僚王定安,在《湘军记》中写道:“湘人以书生杀贼,自忠源始。”

晚清名臣赵尔巽曾说:“湖南募勇出境剿贼,自江忠源始。”

清代人编著的《咸同将相琐闻》中记载:“楚军之功勋,江公引之也,湘人之士气,江公作之也,江公种其因,后人食其果。”

这些评价,明确说明了江忠源对于“湘军”名声的奠基作用。

罗泽南的“湘军”

罗泽南是湖南省双峰县人,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出生,比江忠源大四岁。

虽然家境贫寒,但他从小聪慧、好学,胸怀大志。

19岁时,他考童子试落第,便在家乡一边读书深造,一边以教书为业,辗转湖南多地讲学。

道光二十年(1840年),33岁的罗泽南以长沙府第一名中秀才,以冠军入湘乡县学。

罗泽南的学问和品德在当地很有名。因而在咸丰元年(1851年),湘乡县令朱孙诒举他为孝廉方正,以应朝廷选拔官员。

当时,太平天国在广西起事,北上湖南。

在此情势下湖南湘军高级中学创办人,朱孙诒协同当地乡绅(包括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招募人员筹办“团练”,保境安民。

罗泽南和门生王錱、县学生员刘蓉都积极倡导,因而被朱孙诒重用,负责具体操办。

咸丰二年(1852年),署兵部右侍郎的曾国藩因母丧回家乡。

当时清廷鼓励地方开办团练,遏制太平军。

曾国藩与罗泽南、刘蓉都是老友,惺惺相惜。因而曾国藩受命在湖南督办团练之后,就首先想到了他们,招致麾下协办“湘勇”。

湘军统领刘典曾说:“湘勇之功半天下……而追朔其源,首事之功,非公(朱孙诒)莫属焉。”

《清史稿》中记载:“朱孙贻提倡团练,振兴人材,实为湘军肇基。”

也即,湘乡县令朱孙诒是初期湖南“团练”的核心人物、主事者,他重用罗泽南具体操办的乡勇武装湖南湘军高级中学创办人,是后来者曾国藩的“湘军”的根基。

而且,曾国藩的队伍也与其它支“湘军”互相照应、融合。

例如江忠源身陷南昌时,曾国藩派罗泽南率兵赴援。江忠源的亲兄弟后来率乡勇在曾国藩麾下领军。左宗棠受命召募五千人成立“楚军”,加入曾国藩的队伍。

朱孙诒投靠曾国藩几年后,转投湖南巡抚骆秉章。刘蓉投靠了左宗棠,成为得力干将。

罗泽南则成为曾国藩的得力助手,战功卓越,升任道员(加按察使衔),赐号普铿额巴图鲁,祖父母、父母获二品封典。

咸丰六年(1856年),在武昌之战中,罗泽南中弹伤重而死,年仅49岁。

咸丰帝下诏以巡抚例优恤,赐其父亲罗嘉旦为头品顶戴,两个儿子升为举人,世袭骑都尉官职。罗泽南灵位入祀昭忠祠,谥号忠节,在湖南、湖北、江西建立专祠。

罗泽南还是理学家、文学家。他不但对理学基本思想进行阐发、著述,还吸纳经世实学,以充实程朱理学,成为湖南理学经世派的主要人物。

而且,他的诗作是湖湘诗派的重要代表。

他的门生众多,其中的王錱、李续宾、李续宜、康景晖、罗信南、曾国荃、曾国葆等人后来都成为湘军名将,成为中国历史上"书生领兵"的一个盛况典范。

王錱骁勇善战,以致于太平军相互告诫“出队莫逢王老虎”。后来他不满在曾国藩麾下节制,就拉走自己带领的“老湘营”另起炉灶。可惜王錱死于江西战场,年仅32岁。

“老湘营”后来在刘松山带领下,屡屡击败捻军,辅佐左宗棠平定陕甘回乱;在刘锦棠统领下,打败侵略者、收复新疆,名垂青史。

《清史稿》中记载:“曾国藩立湘军,则罗泽南实左右之。朴诚勇敢之风,皆二人所提倡也。”

刘蓉曾说:“其后国藩之平太平天国根本战略,即罗氏之议也。”

可见,罗泽南是曾国藩的“湘军”的联合创始人、重要领袖。甚至有人称誉罗泽南为“湘军之父”、"湘军初期的精神教父"。

小结

综合以上内容可以看出:

在曾国藩之前,湖南的地方乡勇组织已经四面开花,名声鹊起。

随之,曾国藩逐渐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集其之大成。他在总结前辈的经验基础之上,加入自己的理念,呕心沥血,历经艰险磨难,将这支民兵队伍打造成新型“湘军”。

继而,它的实力不断壮大,以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而闻名,不但消灭了太平天国,还参与了清廷与各地其他起义军的作战,挽救了清王朝,使晚清一度出现了“中兴”局面,延续了统治。

众多前辈因为地位低微或者英年早逝等原因,以致声名不显,曾国藩终得大功与大名,成为“湘军”的标签人物、晚清风云人物。

当然,曾国藩超人的学识、格局和能力,不能抹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