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攻略

7*24小时求学热线

15274855379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湘军百科

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运动会 毛泽东就读湖南师范,召集2百名学生保卫长沙,击退3千北洋溃兵

时间:2023-06-06 阅读:111次

当年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毛泽东,作为一名追求自由民主的进步学生和同时代具有相同思想的青年一样,对于陈旧迂腐的旧式教育观念是极为反感的。而思想观念陈旧的老师也无法接纳这些思想激进的进步青年。青年毛泽东也因为遇到了这样的教师和校长甚至不惜提前结束学业。直到孔昭绶的出现,才让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从思想上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因“驱张运动”导致与三任校长不和,孔昭绶弄清原委留下毛泽东

民国初年,湖南省政府希望通过培养更多的教育人才来提高湖南教育水平,于是在省会长沙创办了几所师范专科学校。其中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和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两所院校比较著名。

青年毛泽东

1913年春天,毛泽东在经历过湖南新军退伍之后先后在肥皂学校、商业学校、政法学校、湖南省立一中等学校短暂的学习之后,决定自修。在自修期间,一则广告引起了毛泽东的兴趣:

“湖南公立第四师范学校招收学生,凡是考生合格入学,学校将不收学费,而且膳宿费很低,教育乃立国之本,学生毕业之后为教育服务……”

毛泽东考虑了一下自己的前途,认为自己适合做一名教员,于是就投考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结果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就这样20岁的毛泽东于1913年3月踏入了湖南第四师范学校的大门。

湖南第四师范学校合照

1914年3月,湖南省教育厅调整了院系设置,第四师范与第一师范合并改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于是毛泽东与湖南四师的400名师生一同迁入湖南一师,毛泽东被编入了本科第八班。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旧址

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运动会 毛泽东就读湖南师范,召集2百名学生保卫长沙,击退3千北洋溃兵

在第一师范就读期间,曾经与当时的校长张干发生过一段误会。

张干出生在一个湖南贫困的农村家庭,9岁父亲离开人世,依靠母亲和哥哥每日卖豆腐勉强度日,后来经过张干的努力,考取了湖南优级师范学堂,毕业后在湖南一师担任数学老师,不到30岁接替了在二次革命中发表反袁檄文被北洋军阀汤芗铭通缉的前校长孔昭绶,担任一师校长。

张干在担任校长期间,继承和发扬了前任校长孔昭绶的改革成果,并且完善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招考分配制度。为了提升教学质量特别聘用了杨昌济、徐特立、袁仲谦等学者名士担任教师。凭借张干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一时间湖南第一师范号称“湖南亚高学堂”,三湘学子纷纷投考第一师范。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按礼仪、风纪、服务、时间、场所、赏罚6个方面作了具体规定,这些繁琐的“规定”,有许多是夹杂着封建色彩的条条框框,曾引起了毛泽东等学生的反感。再加上1915年湖南省议会通过了一项决议,第一师范学生每月必须缴纳10元的学杂费,和原先的招生广告上免除学杂费的内容发生了改变,引起了许多家境贫寒的学子的反对。

张干(1884-1967)

与此同时,在一师的学生中有一个“内幕”,据说这个动议是由校长张干提出的,为了讨好湖南省政府,牺牲了学生的利益,于是纷纷宣布罢课,并且在校内外散发了大量揭露校长张干的“劣迹”。

毛泽东最后写了一篇《驱张宣言》对张干如何对上迎合,对下专制,制定了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耽误学生等种种劣迹。并组织同学连夜印制了上千份,并张贴到了学校的公告栏里。第一师范的学生们的行动很快地传遍了长沙城,惊动了湖南省政府。湖南省教育厅立即派人来安慰一师的学生们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运动会,经过学生们的据理力争,湖南省教育厅最后答应了撤换张干的要求。

最后有人秘密告诉张干,毛泽东是这次学潮的发动者之一,张干又回想起毛泽东在学校里的种种表现,于是恼羞成怒,做了一师校长任上最后的一件事情,决定要“开除”毛泽东在内的十几名组织参与发动“学潮”的学生。消息传出之后,湖南一师的师生们仗义执言,据理力争,共同向张干施加压力,迫使张干收回开除毛泽东的决定。

在强大的压力之下,张干只好做出了让步给予毛泽东记大过处分,之后向湖南省教育厅递交了辞呈,去其他学校做教师去了。

张干辞职之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更换了武绍程、尹集馨、彭政枢等三位校长每一任校长都对这个被记了大过处分的毛泽东心怀成见,而倍加歧视。面对这样的不公正的待遇,一直具有反抗精神的毛泽东岂能任由学校如此对待,愤然不顾已经完成3年多的学业,提出退学申请,以抗议学校专制陈旧的教育理念。

就在重新回到第一师范的老校长孔昭绶上任的第一天,就在他的办公桌上看到了毛泽东的退学申请。

孔昭绶(1876-1929)我国近代的教育家、政治家,1913年,1916-1918年两度出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

孔昭绶对于这个叫毛泽东的学生不是很了解,于是他从学生花名册上找到了他的名字和简历,一阵疑惑涌上心头,湖南第一师范是多少三湘学子梦寐以求就读的学校,毛泽东一个韶山冲的农民的儿子来到这里读书也应该是不容易的,可是他为什么要退学呢?孔昭绶决定先了解情况之后,再做决定。

孔昭绶请来了自己的好朋友方维夏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运动会,向他仔细地询问了毛泽东的情况,方维夏说毛泽东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只不过是对张干担任校长期间校方的一些做法有意见,因为这个事情记了大过,后续遭到了后续几任校长的不公正对待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运动会,他处于对学校的失望和反抗,所以才选择了退学这条路。

听完方维夏的介绍,作为校长的孔昭绶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办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孔昭绶听到刚才方维夏先生的介绍,毛泽东是真正的人才,学校的责任是不断改革教育方式,创造更多民主自由的空间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成长,以便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方维夏(1880一1936)近代教育家、革命烈士。中共六大代表,曾担任湘赣苏区教育部长。

孔昭绶决定不能让这样的学生离开一师,否则他这个校长就是做得不够好,孔昭绶决定找到毛泽东进行面谈,试图将他继续留在一师。

就在这个时候,毛泽东走到了校长办公室,准备问一下这个新来的校长批不批他的报告,于是毛泽东、孔昭绶这一对名师高友初次相遇了。在孔昭绶循循善诱的劝导下,毛泽东终于向孔昭绶说出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毛泽东毫不掩饰地告诉了孔昭绶,尽管这里的环境和设施还有师资力量比原先的第四师范好的很多,但是他感觉在一师不自由,觉得学校的条条框框限制了学生自由的思想,民主的作风。然后就是学校的课程太多,制约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再加上为了全面发展,增加了农工商等科目,什么都学,什么都学不好,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孔昭绶经过与毛泽东的一次长长的谈话,第一次了解到了这个韶山冲农民的儿子有如此的见解,难能可贵。就这样毛泽东度过了自己1916年的春天,经过了一个暑假的深思熟虑之后,毛泽东再一次地提交了退学申请。

孔昭绶万万没有想到,毛泽东竟然再一次地提交了退学申请书,于是单独又和毛泽东进行了一次长谈,毛泽东也没有回避这个话题。年轻的毛泽东对校长孔昭绶说道“我不愿意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第一师范不是我要寻找的求学乐土,所以我还是要离开。”

孔昭绶听到毛泽东的讲述,感觉自己眼前的这个学生很有见地,看待事物本身已经超出了一个师范生的认知,甚至超越了师范教育的本质,因此孔昭绶继续让毛泽东再等等,再看看。

与孔昭绶分别之后,毛泽东找到了比自己大两届的朋友萧子升。萧子升在一师读书的时候,孔昭绶正是他的校长,对孔昭绶的能力还是有所信服的。他告诉毛泽东,孔昭绶博学多才,在教育思想上也有自己的一定的心得,十分爱护学生,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留下永远的遗憾。

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运动会 毛泽东就读湖南师范,召集2百名学生保卫长沙,击退3千北洋溃兵

萧子升(1894-1976)

最后毛泽东打消了退学的念头,留在了第一师范。

九月初,孔昭绶被重新任命为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校长,孔昭绶就任校长之后,进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结合在国外留学的相关经历,坚持崇尚民主的办学方向,采用顺应时代需求的办学方法,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有了迅猛的发展。

青年毛泽东

从这一刻起,毛泽东逐渐感觉到心胸豁然开朗,眼前看见的是一所崭新的学校,一切都是那样的充满希望。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毛泽东找到了自己理想和志愿的契合点,找到了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培养军国民思想组建学生军 一群秀才击败三千溃兵

曾经留学日本的孔昭绶,看到日本教育中很推崇“军国主义”教育,反观国力羸弱的中国,依旧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自1912开始,各路军阀侵扰湖南,由于第一师范地处铁路沿线,学校设施齐全而又宽敞,学校曾经多次被军阀驻扎过,师生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附近居民也免不聊被兵痞们骚扰。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急需要一支维护教学秩序和师生安全的队伍。

在1916年10月,刚刚当上校长的孔昭绶上述湖南督军谭延闿,申请为了激发学生国家荣誉感,培养学生尚武的精神,以实现强国救种的目的,要求组建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生志愿军,湖南督军谭延闿当场同意,并且确定“以激发爱国思想,提倡尚武精神,研究军事学术,实施军国民教育为宗旨”,以“对于各种命令指挥均须绝对服从为天职”的思想,以十月十日为志愿军成立纪念日。

谭延闿(1880-1930)湖南茶陵人,民国时期的政治家,书法家。

孔昭绶回到学校后,张贴了征兵公告,在湖南第一师范师生中引发了各种反应,毛泽东与萧子升这一对欢喜冤家因为这个事情还发生过争论,最后谁也没有说服谁,最后毛泽东成了第一个报名参加学生志愿军的人。

由于报名人数众多,学学只好从所有报名者中挑选了一批有责任心、品学兼优、体格健壮的269人,以14个人一个班、三个班合一个排、三个排合一个连、两个连合一个营的编制组建,校长孔昭绶担任学生军“总指挥”。

从此一直到1918年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毛泽东经历了两年的学生志愿军生涯。

在这段岁月里,不仅培养了他的尚武精神,还使得他再次经受了严明的军纪,磨练了他的意志;第一次系统地接受了战术学、兵器学、地形学等军事方面的教育,培养了军事技术和指挥艺术,特别是在战术和战略层面激发了毛泽东的兴趣。

1917年11月中旬,在护法战争中傅良佐的北洋军被桂系的谭浩明击败,傅良佐带着三千多北洋溃兵逃出长沙,打算前往湖北。这时候谭浩明的部队还没有进入长沙城,此时的长沙完全是一座空城。城内的治安只能靠几十名警察来维持基本秩序,

此时的第一师范师生们和长沙市民一同处于惊恐当中,就在这紧要时刻,支援傅良佐的北洋军某混成旅的一支小部队,得知傅良佐在湖北失败,也不想做无谓的牺牲,于是沿着粤汉铁路扯到了长沙,暂时在第一师范不远的猴子石临时休息。

1917年11月15日,一师学监方维夏召集全校师生在礼堂开会,号召全校师生为了躲避溃逃至一师附近的北洋溃兵进校占领校舍,打砸抢掠,波及学生。暂时前往长沙城东五里的阿弥岭躲避,听号令出发。

全校一千多名师生等了很久,一直没有等到出发的命令。

青年毛泽东

没想到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毛泽东走进了校长孔昭绶的办公室,沉着冷静地分析到,就算是全校师生一千多人全部躲避之后,如果北洋溃兵从猴子石进入长沙城,一师也是免不了被溃军袭击,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些年建设起来的学校将毁于一旦。毛泽东提出了一个惊人的想法,利用着200多学生军保卫长沙城,保卫学校。

毛泽东把这个方案提出之后,校长孔昭绶有点不放心,不到200人的学生军抵御3000北洋溃兵,而且学生手里没有轻重武器,全靠一杆木枪能行吗?毛泽东权衡利弊之后和孔昭绶分析道:如果师生撤离学校,溃军进校打劫,如果积极防卫,反而更加安全,为什么溃军不进入长沙城的原因在于他们根本不了解城内的情况,不敢贸然进入城内,如果趁着他们立足未稳主动出击,基本可以战胜敌人。

校长孔昭绶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他知道毛泽东有这样的能力。首先孔昭绶知道毛泽东曾经在湖南新军当过半年真正的军人,对军队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同时拥有基本的单兵素养,再加上毛泽东在学生中的威信,还有这200多杆木头枪是完全可以组织起一只小型的城防部队来。

“猴子石缴械”蜡像

毛泽东组织起全校同学,把教室内的桌椅板凳全部搬来,封住学校通往外界的所有校门,并在校园内构建了堡垒,摆出一番迎战的姿态来。然后将嫩竹削出来十分锋利的尖,插在校园围墙上,并布置学生军在各个通道持枪站岗,昼夜巡逻。做出一副军营的样子来。

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运动会 毛泽东就读湖南师范,召集2百名学生保卫长沙,击退3千北洋溃兵

经过一番周密的筹划,毛泽东开始实施突击计划,组织起一支100多名学生军组成的志愿军,由于没有轻重武器以及真枪实弹,为了安全起见,毛泽东组织学生购买了爆竹、火药还有汽油桶等易爆物品冒充轻重武器。真枪的话,毛泽东手持学校开具的公函来到长沙市南区警察局请求增援。

吃过晚饭,借着朦胧的月色,100多名身穿军装,手持自制木枪的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生志愿军的学生和20余名荷枪实弹的警察整齐的操场列队。毛泽东做了简单的“战前动员”之后,命令一百多人兵分三路从学校出发,悄悄埋伏在猴子石附近的几个山头上,以便形成对溃兵的包围之势。

毛泽东亲自率领一路小分队,从妙高峰穿下去,越过铁路,迂回到北洋溃军正面,准备阻拦。其他两路,分别从东边和后边进行包抄,他们西边则有湘江这一道天然防线。20多们荷枪实弹的警察则在妙峰山山头扼守。

学生志愿军和警察们的行动得到了沿途的长沙市民的支持和积极拥护,不少市民手持农具、木棒、铜锣、大鼓、菜刀等一起加入了队伍,支援学生们和警察的行动。

深夜时分,各路人马已经按照毛泽东的计划准确地进入作战位置,准备开展下一步的行动。就在此时,3000多北洋溃兵盘踞在与湘江平行的粤汉路上,长长的队伍好似一条长蛇,正在往长沙城蠕动。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毛泽东立即命令在妙高峰山顶上的警察鸣枪三声。刹那间,只见有些有代表粤军、桂军、还有湘军的灯笼一齐在山头上点燃,满山遍野,灯火通明。随后毛泽东又命令警察放了一阵排枪,同时让学生志愿军在汽油桶里点燃炸药和爆竹,一时间“枪炮声”、军号声、呼喊声,一时间回响在猴子石,一场战斗就这样打响了。

“枪炮齐鸣”了一小会儿之后,毛泽东命令停止打枪,并让几个广西来的同学用桂柳话一遍遍地高喊:“傅良佐已经逃走了,桂军已经进入长沙城了,你们不要做无畏的牺牲了,赶紧缴枪投降,我们会让你们安全回家的”此时的北洋溃军已经如惊弓之鸟,本来就害怕桂军进入长沙对他们来一个迂回包抄,没想到此时“桂军”已经赶来,惊慌失措的溃兵们只好派出代表与毛泽东进行交涉,不一会儿北洋溃兵们表示愿意投降缴械。当晚,在安排好已经缴械的北洋溃军之后,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生倾巢出动,从猴子石高兴地跑下来,一起来收拾战利品,几千支轻重武器竟然堆满了第一师范的礼堂。

第二天清晨,商家们忌惮这部分北洋溃军久站长沙破坏商业秩序,于是长沙商会筹集了一笔遣散经费,每个人北洋兵拿到了5-7块钱的路费,并送他们踏上了北上湖北的列车。这一场特殊的“长沙保卫战”以毛泽东带领的第一师范志愿军和警察为主的一百余人击败了荷枪实弹的3000余北洋溃军的胜利而告终。

而“长沙保卫战”的指挥者年仅24岁的毛泽东,以果断勇敢,机智敏捷受到了长沙警察和湖南一师的交口称赞,而校长孔昭绶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志中不仅将此次行动完整的记录了下来,还特别称赞毛泽东“一身是胆”。

对于这次军事行动,毛泽东自己也感到很满意,他觉得不仅受到了实战的锻炼和考验,还初尝了统率士卒、纵横驰骋和谋定后动、挥洒自如的惬意,使他对战争的艺术有了初步的兴趣。很久以后,毛泽东还在闲谈中提到,说他“搞军事,那才是第一次呢”!

在孔昭绶的领导下,1916年~1918年以培养学生自治自动能力为目的的组织和活动层出不穷:改组学友会,开办工人夜学,创设学生志愿军,举行运动会,成立劳动会,加强职业培训,实行修业旅行等。

一系列组织和活动,充分反映了孔昭绶为培养人才的办学愿望,顺应了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从此,以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为突出代表的一大批有为青年,在民主自由的校风的引领之下,把一师作为匡世救民的演练场,锤炼坚强的意志,砥砺高尚的品行,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卓越的才能,他们从早期参与这些有益的组织和活动起步,发展到后来投身于爱国和革命运动,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终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领袖人物或领导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