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高级中学教官 孙中山与建国湘军讲武堂
时间:2023-05-21 阅读:160次
湘军讲武堂,后改名为第二军军官学校。
█ 李宗蔚
讲武堂是指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各级政府为维护统治阶层权益,效仿外国军校办理的新式军事学堂,是中西文化在军事方面结合的典型。孙中山在广州第三次建立革命政权期间,也指导追随者们开办了数所革命讲武堂,其中以建国湘军讲武堂最为成功。
建国湘军讲武堂的筹办
建国湘军讲武堂的办学,是大革命的重要一环。1924年1月,孙中山主持召开国民党“一大”,以此为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在与苏俄及中国共产党接触中,孙中山对自己过往失败经历和苏俄十月革命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不禁产生“有了好骨干湘军高级中学教官,成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的感慨,认识到成立革命军校、培养革命骨干的重要性。
1924年,在孙中山的领导和国共两党的努力下,黄埔军校开班办学。至1925年3月孙中山辞世止,黄埔军校共招生三期,培养学员上千人。短短数月间,黄埔军校学员先后参加了平定广州商团叛乱、讨伐陈炯明诸役,起到中流砥柱作用。
1924年9月,孙中山任命谭延闿为总司令,以建国湘军为主力,组建北伐军征讨北洋军阀。同年11月,建国湘军在由江西赣州向吉安行军过程中,遭受伏击,由出发前的五个军三个纵队缩编为八个团,损失惨重。1925年1月,建国湘军军长谭延闿在广东韶关设立湘军整训处,决意裁汰老弱病残,整顿建国湘军,并效仿黄埔军校,着手建国湘军讲武堂筹办工作。
短暂的办学历程
1925年2月,建国湘军讲武堂开班授课,同年秋改称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官学校,1926年8月停办。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建国湘军讲武堂共办学三期,校址原为广州番禺学宫,后迁至广州天字码头原江防司令部旧址,其办学历程可根据相关史料总结如下:
第一期开班于1925年2月,同年9月毕业,学制约8个月,共有教官52人,学员361人。 教官职务具体设督办1人,党代表2人,堂长1人,教育长1人,管理部长2人,副官主任1人,主任教官1人,政治委员4人,兵器教官2人,战术教官1人,地形筑城教官3人,卫生学教官1人,英语算数教官1人,区队长3人,区队附12人,助教9人湘军高级中学教官,秘书1人,军需正1人,教育副官1人,副官4人。学员分三个区队学习训练,第一区队116人,第二区队118人,第三区队124人,另外还有牺牲烈士3人。
第二期开班于1925年4月,1926年2月毕业,学制约10个月,共有教官71人,学员440人。教官职务具体设督办1人,党代表2人,校长1人,教育长1人,副总监2人,考试委员1人,管理部长1人,政治部长1人,教官3人,主任教官1人,政治主任4人,政治委员1人,副官主任1人,地形教官2人,筑城教官2人,兵器教官1人,战术教官3人,卫生教官1人,区队长3人,区队附9人,助教10人,教育副官2人,副官4人,军械员1人,书记1人,军需3人,训练员9人。学员分三个区队学习训练,列为第四、五、六区队。
第三期开班于1926年3月,同年8月毕业,学制约6个月。1926年3月,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合并广州各类军事学校,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受此影响,建国湘军讲武堂以现役军官为对象招收的第三期学员,随即隶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称军官补习班。
以造就革命军人为宗旨
建国湘军讲武堂的办学是在孙中山思想及其实践指导下进行的,其治学情况有如下特点:
办学宗旨:建国湘军讲武堂将“三民主义”奉为圭臬,明确提出“造成革命的基本军人,这是我们创办讲武堂的本旨”,“务使兵士彻底的了解主义,所以三民主义,是一以贯之,不可须臾离的”,“主义之灌输,精神之衔接,与大元帅则造革命军人之旨,固无时而或有异也”。
教学目的:建国湘军讲武堂以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实现“中国之自由平等”为教学目的。为鼓励学员毕业后继续以此为志,同学录中刊载了以下语录“国民革命的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中国所以不自由平等,由于受不平等条约之束缚。加以束缚于中国者,实惟帝国主义。助帝国主义为虐者,实惟军阀。故国民革命军之任务,在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勖武湘军讲武堂诸同志以智仁勇之者,肩此任务,为民前驱。”
教官组成:大革命时期,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国共两党精诚合作,为实现“中国之自由平等”共同奋斗。受此影响,建国湘军讲武堂教官队伍可谓精英荟萃。
以建国湘军讲武堂第一期教官为例。从整体学历、资格上看,第一期教官有迹可循者35人,分为六个团体:1.前清官员出身,以督办谭延闿为代表。2.前清军事学堂出身,以教育长谭道源为代表,其他还有前管理部长岳森。3.国内军事学校毕业出身,以兵器教官谢慕韩为代表,其他还有副官主任熊士炎、教官柳大琦、杨请缨,周之矣、章伟、周翰宗,区队长张启祚、区队附李文实,助教邹公瓒、刘显簧。4.国外军事学校出身,以堂长陈嘉祐为代表,其他还有管理部长张以祥、主任教官李国良。5.国外大学出身,以前党代表廖仲恺为代表,其他还有政治委员方维夏、李六如、罗良干、汪兆铭。6.其他来历及出身不详,计有政治委员钟忠、教官陈忠烈、王寿昌,区队长周骏德、谢荣松,区队附万世杰、倪克美、彭奇、黎超斌、李揆、何慕超,军需正邓梗楠、副官陶高培。
以建国湘军讲武堂第二期教官为例。从教官个人素质上看,毛泽东曾任政治主任教官。李富春曾任兼职教官。最高人民检察署副检察长李六如曾任政治委员。
学员来历:从学员籍贯上看,建国湘军讲武堂以湖南籍学员为主,其他国籍、省籍入读学员较少。第一期361名学员中湖南籍352人,江西籍3人,湖北籍2人,广东籍1人,四川籍1人,河南籍1人,安徽籍1人。第二期440学员中湖南籍422人,江西籍6人,湖北籍6人,广东籍1人,河南籍1人,广西籍1人,朝鲜籍2人,不详1人。
从学员出身上看,建国湘军讲武堂招收学员主要是社会学生和建国湘军兵士。前者以肖克允烈士为代表,后者以陆军中将刘清凡为典型。肖克允,又名肖武信,湖南嘉禾县人。1925年入湖南统计江西所学习,后考入建国湘军讲武堂第二期,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分配至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服役,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初参加湘南起义,后率部队上井冈山。1933年在湖北通城牺牲。刘清凡,字如山,湖南安化人,1917年中学毕业后入湘军当兵湘军高级中学教官,后考入建国湘军讲武堂第二期。毕业后历任东路军交通处处长,第二路军参谋、桂系第七军参谋处长等职,抗战爆发后率部参战,因功授陆军中将。
日常教学:建国湘军讲武堂坚持军事、政治教学两手抓,两手硬。军事教学上,建国湘军讲武堂将整个军事课程分为学科和术科两大类。学科主要教授战术、筑城、交通、兵器、卫生、地形、英语、算数等科目,术科则为实践科目,在野外进行,如在广州沙河瘦狗岭山上搞战术演习和构筑工事。政治学习上,建国湘军讲武堂专门成立了政治部,通过政治教员向学员讲授《农民运动问题》《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剩余价值学说》《中国近代革命史》《三民主义》等课程。除日常课程学习外,国共两党领导人还经常到建国湘军讲武堂演讲,宣传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如1925年9月7日,讲武堂教官、共产党员李富春就如何悼念孙中山发表讲话; 1925年11月4日,建国湘军军长、国民党员谭延闿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向学员们讲述了孙中山提出的“革命党人不妥协”思想。
毕业去向:建国湘军讲武堂学员毕业后,多服务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如第一期学员毕业后有史可考者89人,其中参加中国共产党革命工作4人,担任军职82人,任地方职务1人,去向不明2人。第二期学员毕业后有史可考103人,其中参加中国共产党革命工作8人,担任军职84人,任地方职务7人,去向不明4人。
由上可见,建国湘军讲武堂是谭延闿北伐兵败后,以整顿湘军为目的,在广州番禺学宫旧址内创办的一所新式军事学堂。它主要面向湘籍子弟和建国湘军兵士招生,办学思想源于孙中山“培养革命骨干”理念,办学自信始于黄埔军校的成功。
建国湘军讲武堂是一所革命的军校,尽管其存办时间短,招收学员少,但其整个办学历程是在孙中山思想的指导及革命行为的实践下完成的,以培养拥有“三民主义”的革命军人为办学宗旨,实现 “中国之自由平等”为教学目的,是大革命的重要一环。
建国湘军讲武堂是国共两党精诚合作的产物。它的教官队伍群星闪耀,汇集了以毛泽东、李富春、谭延闿为代表的国共两党风流人物。在他们的教育下,学员的成才率极高,涌现了张经武、肖克允、刘清凡、万成渠等一批优秀学员。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