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攻略

7*24小时求学热线

15274855379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湘军百科

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对面理发店 民国长沙当兵很吃香

时间:2023-06-13 阅读:145次

又到一年毕业季,又到一年求职时。行业的变化,影响着每一个求职者的选择。热门行业,求职者总是趋之若鹜。民国长沙哪些工作最吃香?

20世纪初的高级店员、账房先生是长沙人十分艳羡的职业,30年后,长沙城内出现薪水高风险高的电工职业,抗战爆发前后,照相业因为人们留影的时髦追求,抚慰受伤心灵的需求,变得红火。摄影师是一个非常体面的工作。

尽管如此,民国期间,长沙城内始终很吃香的工作,还是当兵。无论政治经济文化如何变得更加现代,自湘军崛起以来,湖南人一以贯之的从军“民气”,仍有着坚强的惯性。文/本报记者杨湘徽

“法律工业文学不足糊口”

民国初建,湖南人找工作,当兵很是吃香。

从1911年到1938年这段时间,长沙经历过北洋军阀内部南北派系战争、驱逐张敬尧运动、北伐战争等,1938年后,长沙更是经历了四次会战。战争催生的最大职业便是军人。

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对面理发店 民国长沙当兵很吃香

当兵的最大目的还是谋生。有研究表明,长沙当时“一个士兵的收入约等于一户自耕农的收入,只有小地主的收入才比他的情况好一些”(引自《湖南社会史》),当兵“有吃有穿,有钱用”。何乐而不为?

甚至读书人也如此认为:“法律、工业、文学都不足糊口,倒是一旦成为将校,就有立身的捷径,因此,连有数之有钱人、政治家的子弟,也志愿成为军人。”(1935年,日本学者松本龟次郎《中华民国留学生教育的沿革》)

于是乎,坊间流行“若要升官,只有枪杆,越拖越大,军旅师团”。

曾在1920年到1926年担任过湖南省长的赵恒惕,对湖南人当兵的印象很深,他回忆说“此一时之风气”。

有数据表明,湖南在辛亥革命前只有新军5000人。1912年,长沙5万多人当兵。《湘事记》记载:“一时城中庙宇、公所、客栈,无不高悬招兵旗帜,车轿担役、流氓乞丐,皆相率投营当兵”。而进入1920年代,湖南省有8万多人为张敬尧、吴佩孚军队效命,湖南省宪法颁布之后,湖南省军队人数再增至8万多人。1935年,湘省军人已达10万大关。抗战八年,203万湖南人应征入伍,抗击日寇,全国征募兵员数量,仅次于四川。

湖南出现“武人当政”局面

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对面理发店 民国长沙当兵很吃香

除了谋生,湖南人当兵的另一目的,便是为当官做准备。

《湖南社会史》研究表明,民国建立到结束这段时间,湖南可谓“武人当政”。

一份民国时期湖南历届省政府主席(都督、督军)出身任职情况表显示,16位省主席(都督、督军),有14位出身为军人。

如衡山人赵恒惕,自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后,曾在武昌起义军中担任旅长。永州人唐生智,曾在1926年担任湖南省政府主席,他出身湖南陆军,做过湘军第四师师长。又如醴陵人何键,他在担任省主席之前,曾是三十五军军长。

他们都在军队任过职,大多数人第一份工作与军队有关。唯谭延闿、刘人熙,在爬上湖南省长职位之前,其第一份工作与军方无涉。

当兵之后好当官,基层地区更加明显。1940年代,湘西王陈渠珍势力被清除后,20多个县的县长大多被军人当了。

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对面理发店 民国长沙当兵很吃香

[其他好工作]

高级店员、账房先生

1904年开埠后,长沙码头成为近代经济输血的一个针孔。“一些洋行陆续随着轰隆隆的轮船来到这里,他们带来了百货、日杂、五金等(但几乎没有工厂),商业迅速发展起来,到1913年,长沙百货店达300家。”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先枢特别提及,“工种开始细化,当时的高级店员、账房先生等都是很吃香的工作。”

比如八角亭附近的大盛绸布庄,30多个股东引来上海新货,对员工的管理已冒出近代公司的芽。员工可以入股,工资每月为15到30银元,还有年终奖,职工按6.6成分红,这种收入算是白领的中上层。至于福利,每年在春节、端午、中秋三节加发工资一个月,每月假期也有明文规定,城里的每个月休三天,乡下的每月休四天,遇事可请假。超期扣薪。

而你如果在绸庄找到工作,老板也会给你穿上工作服。在介福昌,店员穿着长衫,戴瓜皮帽。大盛绸布庄要求,店员热天不准穿短裤拖鞋,要勤理发,勤刮胡须,勤换衣服,衣着仪表保持整洁端正,时人谓之“盛派”。

开埠也开风气。报馆这一西式事物也进入长沙。民国初年,《长沙日报》、《大公报》相继创立。此时冒出来一种“新闻抄者”即通讯者记者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对面理发店,“记者”、“编辑”这门行当,在长沙生根。“他们发的稿,常常是政府机关的政令尚未出门,新闻就已见报,而且与正式公文一字不差。”陈先枢说。

这些新闻从业者通过笔伐加速社会秩序的改变,并获得特殊权威,得到百姓的“打赏”,成为新生职业里的吃香工作,比如《力报》的主要创办人严怪愚便经常“混迹”于高消费的咖啡馆。

电工、泥木工

1930年代,湖南省政治相对稳定,诸如工矿、电力、交通运输等实业获得发展空间,电力、营造工人,以及泥木工成为求职者的一时之选。

年近90岁的陈靖中老人提到自己的童年时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对面理发店,仍然记得松桂园2号的陈家老屋有天井,房前屋后还有荷花池,金鱼塘。“我爸爸是个木匠,当时还是‘长沙泥木工会’主任……”

“那个时候的电工是一份吃香但高危的职业。因为当时在湖南电灯公司上班的人知识欠缺,加上产品落后,所以经常出现短路的故障,工伤是常有的事。”长沙民间老画家杨克起回忆,同样高危的职业还有电影放映人。“长沙人喜欢看电影,但当时的胶片只要在放映时一卡就着火,所以电影院是娱乐场所也是火灾重地,每次放电影时,电影院门口都会架着一辆消防车。那是个简陋的、需要人工手压的水泵式消防车。”

理发师、摄影师

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对面理发店 民国长沙当兵很吃香

1935年,著名的“上海南京美发股份有限公司”开业,即使文夕大火烧毁后,仍在搭棚营业,1946年从香港引进美国电剪、化学烫发水、洗发香皂等,月营业额高达8000银元。“我记得我妈妈有一次去南京理发店烫头发,从下午3点烫到晚上8点才回,那个波浪卷当时真是漂亮啊!”杨克起说。

发型是民国时期优裕者的一个标签,精心打理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理抚慰。而照相业则可以弥补心理创伤。1926年北伐战争胜利,大批军人涌入照相馆,拍摄复原相片,当时相片多得只能用箩筐装。在短短的药王街里有北绘素楼、锦华丽、裕新、华丰等六大照相馆。当时照相师傅每人每月工资多达四五十元光洋,这在当时长沙商业中是少有的。店内职工除工资外,伙食亦有企业免费供应,年终还有分红。抗战八年离乱,人思团圆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对面理发店,拍照留影者众。

[数字]

1937年,长沙理发店多达2700余家,1949年长沙市仍有理发店330多家,从业人员1070人,是长沙市劳务性行业中职工人数最多的一行。

1930年代,长沙大小报纸多达二三十家。街头巷尾的一些私人住宅,挂上通讯社招牌的随处可见,通讯社比报社还多。

泥木工曾发动罢工,当时应约而至的人有6000多名。1947年,全市共有大小照相馆20多家,职工共约200人,一家照相馆成为后起之秀,这便是老长沙人众人皆知的凯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