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湘军高级中学宣传片 入湘地,品毛泽东的一江诗情
时间:2023-06-30 阅读:183次
一江诗情天地流
张乃千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是1910年少年毛泽东离开韶山去湘乡读书,临行前写给父亲的明志诗。乡关,大约指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韶山之地俊美秀丽,婉如清秀的南国佳人,群山怀抱,绿树翠竹,舜君过此地作《韶乐》,其音吟宛绵长,美不胜收。乐者抒怀,诗言志。湘江东流,奋进的浪花唱着凯歌,奔波不息夹着万里诗情。今天,再入湘地峥嵘,再忆诗天情地,就让我们再品一茗伟人的豪情墨香。
(一)
从古城长沙出发向南直奔,沿途经湘潭弯折奔向西南,沿路群峰翠抱,清水秀颜。火车大约只要两个小时路程,就到湘乡县城,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从湘乡大桥过涟水,直行一公里,远山的状元塔高挺突兀,挺立在东台山麓的小山之巅。在山的怀抱臂膀下,有一处青砖墙围起的校舍旧址,这就是东山学校。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1910年秋,读遍了韶山所有私塾,七次转学、数次出走,反抗老师的封建教义、叛逆父亲的刻薄家教的毛泽东来此求学。初入学堂的翩跹少年,心中可曾想过什么,又可曾预料到这以后一个甲子,自己的身世、中国的存亡、民族的浴火重生么?
东山学校始建于1895年,由湘军将领、新疆首任巡抚刘锦棠带头捐建,时名“东山精舍”。湘人英勇剽悍,救国民于危难之际,1877年左宗棠领湘军收复新疆,当天下男儿之大任。晚清衰退,国运艰辛,经历身杀战死的铁血军人,既知武备之要,也一定强烈感受到民族对知识人才的热切期盼。1900年,“东山精舍”易名为“东山书院”。
来到东山书院的毛泽东,仿佛一脚踏入了思想的新天地。东山学校校风朴实,学规严谨,学生勤奋,“尚进取、崇艰苦、重劳动”。时任校长李元甫思想进步,教员多为维新派,受过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李校长对少年毛泽东的入学考卷大为赞赏,认为毛泽东文章优美,“学校取了个建国才”。可当时的中国,还有“国”可言吗?积贫积弱,列强欺侮,各家瓜分,军阀林立,民不聊生。在东山学校,毛泽东心忧天下,博览群书。在这里,他大量阅读了《盛世危言》《新民丛报》等宣传进步思想的书刊,这一刻,他像永无止境的海绵,尽情地吸收着思想的源泉活水。东山学校的求学生涯,是毛泽东独立思维建立的开始。
如今的湘乡市东山学校,远听书声琅琅,校园里是孩子天真烂漫的欢笑声。1910年代的东山学校,在已经被岁月侵蚀成灰白的围墙下,又是怎样一首青春诗篇?打北阙屋仰望着红底黄字的“东山学校”门匾而入,迎面便是一圈环绕着的水面,人言便河。隔水相望,对面就是大群的古朴建筑。沿着石板路复行数十步,一座石桥横跨便河,在南侧的桥根处,有一口称作“莲泉”的古井。那个夏天,苦学之后、锻炼之余路过古井的毛泽东,心忧天下,立志报国。他以蛙形象作比,托物言志,抒发了自己心中的雄心壮志。少年毛泽东给自己取名“子任”,即以天下革命大业为己任,他在走出韶山的第一步就立下雄心壮志,要“改革中国与世界”。莲泉的井水汩汩入河,便河的河水潺潺随涟,涟水直奔至湘江北去,那一份诗情,就夹杂在这一汪井泉中,渲染着湘江的一番情愫,最终奔流入海。
在东山学校的旧址里,陈列着毛泽东求学时的课桌,还有他曾使用过的教室和寝室。寝室不大,只有一张床、一个洗脸架、一只水桶,床上挂着灰色的夏布蚊帐,一床蓝色的土布被子。在这样清贫简朴的环境里长沙湘军高级中学宣传片,心忧天下的毛泽东,无疑是一个富有的人。在东山学校求学半年后,他就离开这里奔向了远方,开始了他轰轰烈烈的革命生涯。
(二)
2009年,湘江中心的沙汀一隅,当幕布被徐徐揭开时,满怀期盼的人们发出赞叹,“真年轻,风流倜傥,真像!”可不是么,身高32米,与1925年他重游这里写下千古奇篇的年龄不谋而合。头发的处理动感十足,年轻的面庞透着自信与希望,不管你在河东河西或是猴子石大桥抬头仰望,远远地就能看到他,看到他炯炯的眼神也在看着你,看着大地,看着苍茫远方。
这就是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这里就是“湘江之眼”的橘子洲头。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嗦一碗粉、不登岳麓山、不去橘子洲、不闻过湘江油溢的诗之气息,那算不得到过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11年,年仅18岁的毛泽东只身来到了长沙,东山学校已经为这片千年沃土散播了新知的种子。长沙,千年的古城,油墨的芳香,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虽然先后读过了几个私塾,还有湘乡东山学校和长沙第一高级中学,但对知识强烈渴望的毛泽东还是受不了拘束,直接选择到湖南省图书馆借书自学。在那个没有地铁、没有出租车、只有湘江号子和白鹭歌声的年代里长沙湘军高级中学宣传片,他每天早起走三华里路去定王台。第一个到,晚上最后一个走,中午靠两个米糕充饥,坚持不懈。后来他自己回忆说:“那时进了图书馆,就像牛闯进了菜园子,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
就是在这片“菜园子”——湖南省图书馆里,他广泛地阅读中外名著,一切都在改变着他的思想。尤其是他看到了《世界坤舆大地图》,他才真正感受到世界之大,可是老百姓都在受着统治,受着压迫剥削,他认为这非常不合理,他认为这一切都应当变革。一幅世界大地图,让18岁的毛泽东胸怀豁然开朗。青年的责任重大,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这就是一个伟人年少的志向。
在那段畅游湘江水、洲头搏浪击水的岁月里,他在湖南第一师范刻苦求学。他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他主编了《湘江评论》,向封建社会发出一篇篇檄文。他认识了导师杨昌济先生,一步步指引他拨开迷雾,最终走上那光明的康庄大道,找寻到一剂济世救国的良方。1925年春,毛泽东回韶山老家指导农民运动,这年秋天,他又自韶山去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这时,他路经长沙,游橘子洲头,看湘江辽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的《沁园春·长沙》。
100多年以后的橘子洲,如今依旧是风景名胜:春日芳草萋萋,夏日浓荫蔽日;秋时红橘满枝,致冬则赏“江天暮雪”。络绎不绝的游人里,总有那么多人,想找寻到当年吟诗凯唱天地、泼墨诗情湘江的地点所在,想在那里再颂一遍《沁园春》,再饮一杯湘江水,再品一词伟人情。洲上的柑橘树,婷婷袅袅,她们在那里,含唇依笑。
(三)
才饮长沙水长沙湘军高级中学宣传片,又食武昌鱼。
毛泽东一生酷爱湘江,这个他青年时代人生方向的河流。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曾八次游江,1956年6月,他畅游湘江后写下《水调歌头·游泳》的诗篇。1959年他又在湘江游泳,随后溯源而上,去到了韶山。一路前行,一路回忆,年少的光阴伴着曲水,汩汩而出。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三十二年的往事历历在目,畅流了千万年的湘江一曲辉煌。去湘乡的东山学校看过一眼清泉,在橘子洲头傲然挺立,重挑潮起大风,才明白这一路的艰辛满载了生命的骄傲,才明白这一眼诗情灌满了湘江之流水,才明白这千古流淌的是他奋进的动力,是对民族与国家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