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家安置区湘军高级中学 话说巢湖(二十八):威震四方的淮军,如何在合肥组建起来的?
时间:2023-07-12 阅读:147次
当我们来到中庙,看到淮军昭忠祠,不禁想起晚清淮军的家乡将士“为家保国,为国保家”浴血奋战的场景;看到中庙的庙宇和文峰塔的恢弘建筑史,不禁想起淮军将士对家乡的情怀。今天,我们来说一说诞生于合肥的淮军。
组建淮军起因
1860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清政府在整个长江下游已完全失控,江浙一带的豪绅纷纷逃到孤岛上海避难。沪士绅买办一面筹备“中外会防局”,依赖西方雇佣军保护上海;另一方面又派出钱鼎铭等为代表,携带冯桂芬起草的乞师书信——《公启曾协揆》,1861年到“安庆请兵”。乞师信写得“深切婉至”,请兵使者钱鼎铭向曾国藩陈述,“往复数千言,继以痛哭”,动之以情;许诺派兵条件,每月支付筹饷六十万两,这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同时,钱鼎铭父亲是钱宝琛,其父与曾国藩和李文安同年中进士,曾国藩和李鸿章也有“不看僧面看佛面”的情缘。曾国藩“与少荃久谈”,“商救援江苏之法。”曾国藩最初之意,是派曾国荃领兵东援,但曾国荃一心攻天京建立首功,而不愿前往;随后,又函请湘军宿将陈士杰出山,陈以“母老”力辞。最后转商李鸿章,由他领兵东援,李欣然应命。
上海老照片
“一湖三山”招募淮军将士
李鸿章首先请三弟李鹤章到家乡肥东六家畈找吴毓芬,把过去他和父亲回乡办团练已散伙摊子重新组建起来。
咸丰以来,合肥西边紫蓬山、大潜山、周公山(简称三山)是“兵、匪、发、捻”交乘地,民间纷纷结寨自保图存。尤以张(树声、树珊)、周(盛波、盛传)、刘(铭传)三股势力最大,百里之内,互为声援。太平天国的陈玉成、李秀成对他们也惧怕三分,告诫手下“勿犯三山”。李鸿章亲自从“三山”武装团练招募入手,张树声的父亲张荫谷与他的父亲李文安向来关系交好,李文安回乡办团练时,曾招入张家父子在幕下保家安置区湘军高级中学,真是机缘巧合。由张树声代劳,与其他几位民团头头们联系,事情就好办了。
张树声把周氏兄弟和刘铭传请到了自己的圩子里,仿照桃园三结义的办法歃血为盟。由“山大王”转为争“功名”,而且饷银不愁,几位兄弟当即应允。张树声起草了一封信,送到湘军大营,李鸿章十分高兴。据说曾国藩兴奋地拍着他的肩膀说:“独立江北,今祖生也!”
李鸿章又写信给三河镇办团练首领潘鼎新,潘的父亲被太平军所杀;吴长庆的父亲吴廷香是跟随李文安的团练头子,也被太平军所杀。他俩接信后,求之不得,立马率部前往安庆。李鸿章手下汇聚了这样一帮与太平军有过家仇的将领和士兵,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三山”是指紫蓬山、大潜山、周公山,属大别山余脉,峰峦起伏、丛林茂密,基本连在一起。
正式组建淮军
西乡三山的张树声兄弟、刘铭传、周盛传兄弟;驻守巢湖周边的潘鼎新、吴长庆部的团练;湘军中的太平军降将、皖人程学启部等,都成为初创淮军的骨干力量。以庐州团练为基础,淮军的招募、组建比较顺利。曾国藩并从湘军调拨新募营伍,作为“赠嫁之资”,他还亲自出面考察将领,参照湘军制度,为淮军亲手订“营伍之制”。同治元年二月初四日(1862年3月4日),曾国藩在李鸿章陪同下,巡阅在安庆集结的淮军,淮军正式成军。
这时,李鸿章回想自己1853年随吕贤基回乡办团练,由“翰林变绿林”的六年生活,这种经历是值得的。没有经过回乡办团练的挫折,就不可能投奔恩师,那有今天的机会?没有经过回乡办团练这一阶段军旅“实习”过程,曾国藩能放心把这付重担交给一个未带过兵、打过仗的人吗?没有经过回乡办团练这一阶段与“一湖三山”周边的团勇相交,今天到那里这样顺利地招兵买马?没有经过回乡办团练这一阶段的实战历练,如何上战场去指挥成千上万的将士打仗?他越想越高兴,不由自主地开怀大笑起来。
李鸿章 1872年拍摄于天津
1862年4—5月间,李鸿章率淮军13营分七批乘上海绅商雇用的英国商轮东下赴沪。他在实战中领略到西洋军械的威力,从而下决心“虚心忍辱,学得洋人一二秘法”。淮军到沪未及一年,“尽改(湘军)旧制,更仿夷军”,迅速地完成了军制转换,转变成了装备洋枪洋炮,并雇请外国教练训练的新式军队保家安置区湘军高级中学,实现了从冷兵器向热兵器作战的过渡,大大提高了战斗力;同时,李鸿章还采用一系列招降纳叛,兼收并蓄的措施,扩充实力,到协攻金陵(天京)前夕,淮军总兵力已达7万余人。
李鸿章卫队
李鸿章护卫队成员是从他创立的淮军队伍中挑选出来的,个个精神抖擞、英姿飒爽。19世纪70年代的淮军保家安置区湘军高级中学,队伍扩大,实力增强,在近代国防中发挥了主力作用。
太平天国失败后,曾国藩恐“功高震主”,下决心裁撤湘军,而李鸿章所统帅的淮军队伍不断壮大,将帅纷纷出任东南海疆的封疆大吏,淮军布防区域遍布,东北起辽东、西南至镇南关的广袤区域。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至19世纪末,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八旗、绿营经制军,成为晚清时期国防军的主力。
作者介绍
许昭堂,男,1957年生,毕业于安徽医学院。笔名,舒盲。《合肥通史》编纂办副主任。现任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安徽《旅游·生活》杂志副主编,合肥财经学院客座教授,李鸿章研究会常务理事。著有《影像李鸿章》《李鸿章画传》《合肥城图志》《巢湖史话》《优生优育》,与许高彬合著《走近李鸿章》,发表《中国“家与国”起源地探析》数十篇学术论文。
本专题文章来源于许昭堂先生历经多年艰辛所著的《巢湖史话》一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评价为“视野广阔、史料丰富,同时吸收了民间文化传说,将巢湖地区自然史与文明史的方方面面呈现给了读者”,内容涵盖巢湖形成与演变、流域与水系、巢湖流域文化遗存、巢湖流域军事文化等,是一部了解合肥、全面解读巢湖古今发展史的地方文化普及的知识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