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军高级中学在哪里 盘点湖南人搞的那些军校
时间:2023-07-20 阅读:111次
揭密
湖南军事人才
从哪里来
1989年11月, 经中央军委确定,33人被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称号,1994年8月又确定增补3人,共计36 人。他们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林彪、杨尚昆、李先念、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叶挺、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权、彭雪枫、罗炳辉、黄公略、方志敏、刘志丹。其中,湖南人有15位(标红者)。
不知道入选“军事家”的条件是什么,但是湖南的军事家居然占了三分之一多,这不能不令人称奇。
湖南人能打仗,这已不是什么秘密。晚清的湘军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湘军本身就是一所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近代湖南为何涌现出这么多优秀军事人才呢?我们不妨来看看近代湖南和湖南人搞的军校,就能了解个中秘密。
江南水师学堂
湖南人最早搞的军校学校是江南水师学堂,它的创办者是谁?一般的资料上查不到的。个中原因不言自明。它的创办者是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时任两江总督。
早在光绪十一年(1885),老九便仿照德国规制,设立武备总学堂,分建两所,一讲实学,“专选粗通英国文字之敏干子弟,延请德国能通英文之陆路员弁,分别教授格致、勾股、测地、绘图、建筑营垒、炮台,施放水雷、枪炮,行军传音、电学、光学、气球各项根底之学”;一讲操练,学习西方行军布阵,分合攻守,枪炮、水雷各新法。并在已有的水雷学堂基础上,两馆合并。又建议在金陵下关购买仪器设备,设立水师学堂,聘请英国水师教习前来教授学生天算、测量、驾驶、鱼雷等各项。5 年后最终在金陵仪凤门和挹江门之间划地二三公顷,建立了江南水师学堂,并将之前他在金陵火药局内设立的水雷学堂也并入了这所学校。由于没有创办水师学堂的经验,他还专门致信李鸿章,向其请教学堂章程和办学经验:“水师学堂,为操练人才之地,必得条理精详,课程严密,方能奏效”。
林建章(海军总长)、杜锡圭(海军总长)、陈季良(海军第一舰队司令、海军部常务次长)、陈绍宽(中华民国海军部部长、海军总司令)、赵声(同盟会内部总长,外部总长为孙中山)等都是毕业于江南水师学堂。
1898年4月,18岁的周树人考入该学堂的轮机班就读,1912年江南水师学堂被改为海军军官学校,培训海军高级军官。直到1925年停办,校址成为国民政府海军部。历史上这所学校为中华民族培养造就了众多的海军人才,被称为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湖南武备学堂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初,湖南巡抚陈宝箴以政府拨款将省城求贤书院改为湖南武备学堂,聘请王者化、武振常等为教习,学员“即以营(旗)兵选用教之”。有人将此称为湖南近代军事教育之始。
戊戌年学堂停办。1901年湖南巡抚俞廉三决定重新开设武备学堂。抚院委派留日归国学生、湖南试用道俞明颐为学堂总办(相当于校长),主持学堂一切事宜。
俞明颐(1873~1966年),湖南长沙人,父系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俞明颐是曾国藩的孙女婿,其妻系曾纪鸿之女曾广珊。二人长子就是后来担任国民党国防部长的俞大维,俞大维之子俞扬和则是蒋经国的女婿、蒋孝章的丈夫。女儿俞大絪则嫁给了曾国藩大弟弟曾国潢的曾孙、著名化学家曾昭抡。
1903年5月在长沙小吴门外大校场旁正式开学。不久附设三个学堂。
学堂培养出近代中国不少著名的高级将领,如程潜、周则范、萧昌炽、林修梅、蔡钜猷等是湖南武备学堂毕业生;田应诏、刘辅察等毕业于将弁学堂;林德轩、张辉瓒、鲁涤平、谭道源、陈渠珍等则毕业于兵目学堂。
湖南陆军小学堂
1905年,湖南武备学堂第一期学生毕业后,奉令停办,即就该堂长沙小吴门外教场坪原址开办陆军小学堂,仍以武备学堂总办俞明颐为陆军小学堂总办。俞字寿丞,浙江人,留日学生,湖南试用道。俞于1908年去职,由善化(长沙)县人候补道汤鲁藩继任。
辛亥武昌起义后,湖南陆小同学绝大部分参加了湖南的起义。
湖南陆小一共办了5期,毕业及在校学生共400余人。辛亥革命后,1912年4月,由南京留守黄兴饬令南方各省停办陆小,将在校学生送入南京入伍生队,湖南陆小同时宣告结束。
湖南陆军讲武堂
民国初年谭延阎第二次督湘时,为了培训湘军初级军官,于1917年5月在原湖南陆军小学校的基础上创办了湖南陆军讲武堂。当时正在宁乡驻省中学读书的刘少奇也参加了讲武堂的招生考试并被录取。但不久因为南北战争爆发,讲武堂于翌年3月被张敬尧下令解散。到1922年夏,时任湘军总司令的赵恒惕又决定恢复讲武堂。他任命张华辅为堂长湖南湘军高级中学在哪里,招收湘军营以下从少尉到少校的现役军官入堂学习。这年8月,讲武堂举行了招生考试,共录取360余名学生。被录取者马上就可以住校,但开学时间一再推迟,到11月才正式开学。
1928年8月第一期才毕业。这期讲武堂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后来成为国共两党的高级将领。如彭德怀、黄公略、张子清、王劲修、周希洪、龙辑五、唐生明以及张辉瓒等都在湖南讲武堂毕业或肄业。
云南陆军讲武堂
云南陆军讲武堂开办于1909年。1911年春,蔡锷(湖南邵阳人)应邀从广西到云南,担任讲武堂领导和教官。
蔡锷带给讲武堂的第一个礼物是一套讲稿——《曾胡治兵语录》。它是蔡锷根据曾国藩、胡林翼治兵、作战之经验,加上自己的感悟,编辑整理出来的。蔡锷病逝后该书得以出版,不仅蒋介石看到后如获至宝,将它作为黄埔军校必学教材。
1911年10月10日,蔡锷以讲武堂学生为骨干发动云南起义支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成功后,蔡锷就任云南都督湖南湘军高级中学在哪里,下令讲武堂重新招生,并将讲武堂更名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并为之倾注了自己的军事思想,挑选德才兼优的人担任教员,便于更好地培养优秀军事人才。
朱德、叶剑英、朱培德、范石生、胡瑛、盛世才、龙云、卢汉、卢涛、李明瑞等数十位国共两党的高级将领都毕业于此。
黄埔军校与黄埔三杰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
一开始,孙中山想到了谭延闿,原因之一就是谭延闿在湖南时就热衷于办教育。
谭延闿(1880—1930),字组庵,湖南株洲茶陵人,其父谭钟麟湖南湘军高级中学在哪里,晚清两广总督。他本人进士出身。他曾任两广督军,三次出任湖南督军、省长兼湘军总司令,授上将军衔,陆军大元帅,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谭延闿做过内政部长、北伐军总司令。
孙中山认为谭延闿是办黄埔军校的最佳人选。谭延闿受命之后,率湘军将黄埔军校那块地都平整好了。但谭延闿想到办普通学校和办军校毕竟是两回事,就主动提出让贤,这样孙中山才想到了蒋介石。其实,当时的将领都不愿意离开军队去专门搞学校,没有长远眼光。孙中山后来决定由军政部长程潜做校长,蒋介石、李济深为副。
作为湖南人的程潜,早在1923年10月就在广州长洲岛广东海军学校旧址主持创办大本营军官教导营,后扩建为广州大本营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他兼任校长,先后招收三期约计500多学员。但蒋介石为做校长,找了张静江去说情,由此可见蒋的眼光。论资历,他与程潜、李济深都无可比性,他只不过是三十出头的一个中级军官。不过,黄埔军校的校名“陆军军官学校”这几个字,还是谭延闿题的。谭延闿是近代颜书大家。
另外,著名的黄埔三杰蒋先云、陈赓、贺衷寒都是湖南人。
黄埔军校第三分校
1926年12月,蒋介石派人到长沙筹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三分校,即长沙分校,俗称黄埔军校第三分校,由唐生智任总负责人。1927年,从万余名报名者中录取了1200名思想素质好、文化程度高的青年学生,另从国民革命军第八、第十七、第十八、第三十五、第三十六军中抽调了800名连、排给干部,共2000人分别编入步兵科、工兵科、炮兵科和政治科。3月10日,在长沙小吴门外校场坪原湖南陆军讲武堂旧址举行了开学典礼。
由石醉六任校长、夏曦任政治部主任,余范传(后为谢煜焘)任教育长,杨石公为总教官、恽代英、高语罕为政治教官。校务委员会成员阵营更是强大,有汪精卫、唐生智、石醉六、刘兴、何健、李品仙、叶琪、周澜。
校长石醉六,湖南邵阳人,辛亥革命元老。革命的向左来,不革命的滚开去!这句著名的话,就出自于他老人家。
余范传,湖南长沙人,国军政府军事参议院少将参议。
谢煜焘,湖南邵阳人。
夏曦,湖南桃江人,毛泽东同学。
因马日事变的原因,加上蒋介石下令各地不得办军事学校,1928年5月,学生毕业后停办。
黄埔军校第二分校
1938年,日军进逼武汉,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被迫迁来武冈,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又名武冈分校(即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校址位于今湖南省武冈市第二中学校内。
武汉分校中将主任李明灏带着从武汉招考来的部分第十五期学生,从武昌搭火车到湘潭易家湾,然后徒步来到武冈。至1945年10月,第二分校招收了第14期至19期学员,训练了十个总队,另设军官训练班、校官训练班、技术训练班、战术训练班及训练总队,共毕业学员23502人。办学时间之长和毕业学员之多,仅次于黄埔本校和西安第七分校。
李明灏(1897—1980),湖南醴陵人。曾任广州陆军讲武学校教育长。
黄埔军校第九分校
校址在新疆迪化,主任由宋希濂兼任。该分校从1942年到1947年共毕业学员950人。
宋希濂,湖南双峰人。国民党陆军中将,抗日爱国将领,参加过重大战役数十次,获青天白日勋章。曾任西北行辕主任,第14兵团司令官。
湖南陆军干部学校
1934年,何键(湖南醴陵人)将当时他辖下的军事教育单位统一为“湖南陆军干部学校”,自任校长,其军事集团的另一首脑人物刘建绪任副校长。学校设立办公厅和教育、政训、总务等处,下辖军官大队、军士第一、二大队和特种兵大队。同时,何键还将以前所办的各集训队按开办时间先后依次编为湖南陆军干部学校第一到第七期。1937年至1938年又举办一期,前后8期共培训初级军官l.2万人。1937年11月,何键离湘,该校在第八期结业后即告解散。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长沙分校
1937年11月,张治中被任命为湖南省主席。为了“实施战时教育”,加强湖南的抗日力量,他除推行“民众训练计划”,对民众普遍实行军事等方面教育外,还于1938年开设了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长沙分校(简称长沙军事分校)。该校校址设在长沙南门外书院坪省立第一中学校内。蒋介石兼任校长,张治中兼任教育主任。学校设主任办公室和教育、政训、总务、兵器等科,下辖军官、警官、军士3个大队。该校是专为训练保安团队、地方警察及在乡军官而创办的,学员来源于全省各保安团的连、排、班长,在乡军官和各县警察局长。每期集训3个月。教学内容以政治教育为中心,设有三民主义、中国历史、地理、政法知识等课程。第一期学员结业后,武汉沦陷,长沙危急,因此该校第二期迁往湘西沪溪县城继续开办。到1939年春,该校改称为湖南省干部训练团。
抗战初期,国民党还在长沙岳麓山举办了“军官外国语补习学校”,专门培养出国深造的军事人员。国民党第20集团军也在岳麓山开办了战时干部训练班,以训练抗战军事人才。
中国抗日军政大学
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前身是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红军学校。
1931年10月,毛泽东等人领导的红一方面军将当时的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的随营学校合并,组建成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开始时,由肖劲光(湖南长沙人)、何长工(湖南华容人)、邓萍等同志负责组建工作。11月25日,正式任命肖劲光为校长,但未到职。随后,由叶剑英、刘伯承、何长工、周昆等先后接任校长。
1933年扩建为红军大学,1934年随中央红军长征,改称“干部团”。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红大恢复创建于陕北瓦窑堡,红军干部团和陕北红军学校合并,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不久改称“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周昆(湖南平江人)任校长,袁国平(湖南邵东人)任政治委员。
1937年1月20日,红大随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改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毛泽东亲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
由上可知,数十年间,湖南之所以涌现出那么多军事家、军事将帅,并不是偶然的,这与湖南、湖南人重视军事教育分不开。一个地方要出人才,关键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又在地方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