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攻略

7*24小时求学热线

15274855379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湘军百科

湘军高级中学喻老师 曾国藩:资质平凡的人,如何走向人生颠峰。

时间:2023-07-20 阅读:153次

曾国藩故事版

一天夜里,小偷入室偷窃,就藏在屋里房梁上。因为屋里还有一小孩在读书,亮着灯。可小偷心想,此时夜已深,读书也读不了多久,也就睡了。于是,静候入睡。可是屋里那小孩,把一篇短文背了一遍又一遍,还是不会。小偷睡过去一次又一次,他还在背那篇文章。小偷对他的笨实在忍无可忍,遂从房梁跳下来,入室,破口大骂:“你这种笨脑袋,还读什么书。”随后自己便把文章脱口而出,扬长而去。这个笨小孩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生于清朝1811年,湖南湘潭人。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政治家,湘军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人生起点极低,家族世代务农。智商平庸,一个秀才考了七年。性格缺点多,如浮躁、傲慢、虚伪和好色等。但最终不只自己位极人臣,封侯拜相。还能平定太平天国,兴办洋务运动,培养大批国家栋梁,为国家作出重要的贡献。最后做到超凡入圣的境界及最终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那么曾国藩是如何完成脱胎换骨的?

曾国藩人生三次大改变:

1.读书生涯:落榜被辱,发奋读书改变命运。

湘军高级中学喻老师 曾国藩:资质平凡的人,如何走向人生颠峰。

曾国藩14岁就开始和36岁的父亲曾麟书一起去考秀才,连续考了五年,也是年年落空。父亲四十多岁了还是个老童生,而且眼看儿子曾国藩又和自己一样,年年考,年年落第。所以曾家父子成了人们嘲笑的对象,人们提起这对父子,最爱说他们家祖坟没冒青烟,还整天痴心妄想着升官发财。这次是曾国藩第6次科考,不但又落榜了湘军高级中学喻老师,还在另一张告示牌上发现了自己的名字。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被学府“悬牌批责”。其实每次考试后,主考官都会挑几篇文章出来,作为反面典型。主考官说:“曾国藩的文章是文理欠通的典型,大家要引以为戒。”

这次“公告批评”是曾国藩人生第一次被人当众批评,对他刺激极大。回家后,闭门不出,一心读书。而且曾国藩还为自己取号为“涤生”,意思是“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换句话说,他是要把过去的失败和屈辱彻底扫去,重新做人,发奋读书。第二年,第三年,曾国藩接连考中秀才和举人。并在道光十八年,也就是1838年进京考中进士。这一年,他才二十八虚岁,因为明清两代,进士的平均年龄为三十八岁。金榜题名后,曾子城正式改名为曾国藩。国藩,寄意为“国之藩篱,世之楷模。”

2.京官生涯:当官被嫌,立志修身改变自己。

1839年底,曾国藩告别家人,从湖南起程前往北京当官。1840年春,被授职为翰林院检讨,正式开始了京官生涯。翰林院集中了当时全国精英中的精英。曾国藩和同事们相比,就是一个典型的湖南土包子,湘音重,穿着差,见识少。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基本没读过书。原因是曾国藩以前读的只是基本的应试教材。还是比较孤陋寡闻,从气质到观念都是非常庸俗的。所以和别人聊不来,被人看不起。还好翰林院是全国最好的图书馆,所以曾国藩只好又埋头读书。

一天,曾国藩在读王阳明的《传习录》。读到王阳明在12岁时,就想立大志。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人生第一等事?”就是问老师什么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老师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思考了一会,才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赚大钱。”王阳明不满意老师的回答,自己说:“我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事是读书做圣贤。”后来王阳明进士考试,也两次落榜。人人都以落第为耻,但王阳明却说:“世人皆以落第为耻,吾以落第动心为耻。”

湘军高级中学喻老师 曾国藩:资质平凡的人,如何走向人生颠峰。

读了这些,曾国藩身心受到巨大的震撼。因为这两点恰好处处击碎曾国藩引以为傲的内心;第一,他就是落第受辱后,才发奋读书。第二,他发奋读书就是为了升官发财。也就是曾国藩意识到自己恰好是王阳明所讨厌的平庸者。所以曾国藩学习阳明心学之后说了两大名言,一句是“内断于心,自为主持”。就是说,以后开始做人做事要听从内在的良知良能,而不是听从外在的荣辱得失。另一句是“重开天地,另起炉灶”。从追求升官发财,转为追求成贤成圣。三十而立,就是曾国藩决定在30岁这年立志做圣人,因此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确立做圣贤的志向后,曾国藩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而且知行合一,开始写日记,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个念头都符合圣贤标准,时刻保持自觉自律。读曾国藩日记,你会发现圣贤,也是活生生的人。因为曾国藩在日记里充满了自我挣扎:

1840年,六月初七在日记说:“留馆后,本要用功,而日日玩愒,不觉过了四十余天。”在翰林院工作的开头四十天,虽然天天想着做事,可实际是什么正事都没做。每天就是串门聊天,饮酒下棋。

1842年,十月初四在日记说:“示以近作诗。赞叹有不由中语,谈诗妄作深语。”黎吉云来拜访曾国藩,拿了一首刚写的诗,请曾国藩点评,曾国藩感觉这诗写得不行,但是一开口,却言不由衷地夸奖起来。

1842年12月,曾国藩得知朋友纳妾了,长得还很漂亮。于是借故到这个朋友家,聊了一会天后,再三强迫朋友把小妾领出来让他看看。回家后在日记里写道:“友人纳姬,欲强之见,狎亵大不敬。”还有一次,他和一个朋友聊天,那个朋友说起自己如何情场得意,曾国藩“闻色而心艳羡”,在日记里骂自己“真禽兽矣”。

1846年,十二月十六日,菜市口要杀人,朋友邀请他去看热闹,他欣然乐从。走在路上,曾国藩突然觉得,自己居然浪费时间看这种热闹取乐。实在是良心丧尽,还谈什么做圣人?

湘军高级中学喻老师 曾国藩:资质平凡的人,如何走向人生颠峰。

1869年,八月二十在日记里说:“念生平所作事,错谬甚多,久居高位而德行学问一无可取,后世将讥议交加,愧悔无及。”

1872年,二月初一在日记里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曾国藩此时已经61岁,将死之人,还是不忘反省和积德。

如果我们要学曾国藩就学他三十年如一日的自我反省精神。人只有意识到自己缺德,才会积德。就是因为这种自省自律的精神,让曾国藩深受道光皇帝的赏识,十年七迁,连升十级。官从1840年的翰林院检讨到1849年的礼部右侍郎。清朝的官制是“九品十八阶”,每一品级有从品和正品之分,礼部侍郎是正二品。咸丰二年(1852年)六月十二日,道光皇帝逝世后,曾国藩不识时务,得罪了咸丰皇帝。皇帝便派他充任江西乡试正考官,还同意考试结束后放曾国藩两个月假,可以顺理成章地回家探亲。结束了十多年的京官生涯。

3.为将生涯:带兵受屈,自利利他改变世界。

1852年,农历十二月十三日。因母亲逝世,在家丁忧的曾国藩奉旨办“团练”,就是湘军的开始。曾国藩奉旨建军的起因是太平天国运动。1850年底,咸丰皇帝即位不久,太平天国就在广西金田起义。这支起义军越战越勇,从广西打到湖南,现又攻入湖北,发展到人数已高达三十多万人。清朝正规军绿营兵根本不是起义军对手,所以咸丰皇帝除了命各地官员拼死抵抗外,还诏命像曾国藩这样的在籍官员出山,兴办“团练”,以对抗起义军,保卫国家。

湘军高级中学喻老师 曾国藩:资质平凡的人,如何走向人生颠峰。

曾国藩选择到省会长沙,招兵买马。但苦于无钱无权,只凭一道人人都有,而且模糊不清的圣旨,能指挥的了谁湘军高级中学喻老师,所以处处受阻受屈。后还因得罪了绿营兵,堂堂副部级官员,差点让闹事的兵痞杀了,还没处讲理。曾国藩在长沙已成为众矢之的,每天都能听见满城官员对自己的讥笑之声。曾国藩经过痛苦反思后,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卷铺盖走人。带着自己募来的湘军,前往湖南衡阳。从此坚定自己的强军之路,决定沉下心来积累力量。

湘军的战斗力来自曾国藩的反向思考能力。曾国藩在创建湘军的时候,为了想“湘军怎么才有战斗力”,就要先分析“绿营兵为什么没有战斗力”。绿营兵败就败在制度缺陷上。第一是低饷制,晚清绿营士兵普遍都有第二职业,要不养不活自己和家人,连自己都养不活,谁会拼命。第二是清代皇帝都怕军官拥兵自重,所以十分重视兵为国有,而不是兵为将有。所以每逢战争,东抽一万,西拨一万,临时组成军队。这样做的好处是,将军和士兵之间互不熟悉,没有私人感情,大家都只听皇上的。但是坏处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彼此之间非常生疏,没有战斗力。

曾国藩创建湘军时,在制度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实行厚饷制。而且对湘军军官,更是采用高薪养廉的政策。实际上要做任何事情都首先要解决物质基础,因为人不利,事难成。湘军在制度上的第二个特点是“将必亲选,兵必自募。”曾国藩的这个做法,是基于最为朴素的认识,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曾国藩还为湘军立下这样一条规矩:“其将死,其军散;其将存,其军完。从湘军之制,则上下相维,喻利于义。将卒亲睦,各护其长。”也就是某军统帅战死,除非本部有非常受拥戴的继任将领,否则必全军遣散回乡,另行招募成军。这样一来,部下打仗的时候都会全力保护自己的长官。因为只有保住长官,你才有个人发展的机会。在军内或打战时只有互帮互助,才会对自己有利。并提出行军以爱民为第一义,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所以曾国藩高明就高明在他用制度把道德和利益整合为一体。原本军官与士兵互相爱护是一种道德要求,但曾国藩通过制度使这种道德要求变成了符合自身利益的一种行为。再加上曾国藩非常注重用洋枪洋炮来武装军队,所以湘军战斗力非常强。

1854年九月上旬,已经打了几次胜战的湘军,奉咸丰皇帝的命令,率师直向江西九江推进。但曾国藩的处境仍然十分艰难,因为湘军出省作战实行的是“就地筹饷”,所以江西省官僚系统负有供饷之责,可是曾国藩毫无实权,处处受尽江西巡抚陈启迈为难。曾国藩后来在给朋友的信中回忆说:“江西数载,士饥将困,窘若拘囚;群疑众侮,积泪涨江。”也就是在江西带兵时,为人处事只好百般隐忍,受尽煎熬,常年心急如焚。1857年,二月十一日,曾国藩忽然接到父亲曾麟书于二月四日去世的讣告。他立刻上书请求回家守孝,并且不等皇帝的回复,独自回到了湖南老家。湖南巡抚骆秉章,湖北巡抚胡林翼反复为他说情,咸丰皇帝才不追究他擅离职守的责任,并且给他批假三个月,让他在家治丧。三月假满,曾国藩又上书皇帝要实权,才愿出山。最后皇上大怒批准他在家守孝三年,实际是为了解除他的兵权。

曾国藩被解除兵权后,在家整日生闷气湘军高级中学喻老师,动不动就骂人。把曾国荃、曾国华、曾国葆等几个弟弟骂跑后,他又开始骂几个弟媳妇。语言粗俗,蛮不讲理,儒家风度荡然无存。在极端痛苦后,他在老庄道家著作里,发现另一个世界。因此他像闭关修炼一样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看《道德经》和《庄子》,一看就是一整天。回想自己以前为人处世,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常常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当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虽然耳熟能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做到过。

曾国藩终于大彻大悟写下“大柔非柔,至刚无刚”。而且自我激励说:“大丈夫当死中图生,祸中求福;古圣贤有困而修德,穷而著书。”并通过反省,意识到以前的自己总是自以为了不起,能屈能伸,能文能武。见不得别人的不好,总爱批评及改变别人,并认为众人皆醉我独醒,所以怎么可能和别人相处得好。后来通过这两年看了老庄思想后,才意识自己的过错,懂得自己的无知。才能看见他人的长处和难处,更懂得欣赏别人,理解别人。有了换位思维和利他思维后,与所有人的关系都变好了,大家都有所收益。而且学会了道家的不争和无为,就是通过先放弃自己想要的来达到自己想要的。通过利他来利己,以不争达到无所不争,以无为达到无所不为。

湘军高级中学喻老师 曾国藩:资质平凡的人,如何走向人生颠峰。

在太平天国恢复元气和胡林翼向咸丰皇帝的多次邀请下,皇上批准了曾国藩第二次出山。这次出山的曾国藩就像变成另一个人似的。更懂为别人考虑,更懂得政治的精髓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也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湘军打赢敌军服务。几年后,也就是1864年7月19日,曾国荃在曾国藩的指导下,带领湘军攻破南京。论功行赏时,曾国藩封侯拜相,还手握重兵。这时兄弟二人已达权势峰巅,但曾国藩没有贪名恋权,一是奏请曾国荃辞职返乡,另一个是主动裁撤湘军。明白自己现在最需要做的是自剪羽翼,安全着落。因此得以善终,享年61岁。

古人总结成功五大要素: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曾国藩深暗此道,说:“凡成大事,天意居半,人谋居半。”也就是曾国藩明白一命二运三风水是天意,四积阴德五读书是人谋。因此只能尽人事,听天命。尽人事就好在读书和积德上努力。所以曾国藩懂得如何完成脱胎换骨:

1.发奋读书改变命运。

2.立志修身改变自己。

3.自利利他改变世界。

下期讲曾国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