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攻略

7*24小时求学热线

15274855379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湘军百科

湘军高级中学薪资 “五五分流”:不甘心?其实路一直都在脚下

时间:2023-07-21 阅读:116次

最受中考“五五分流”影响的,是那批中考仅差几分与普高失之交臂的学生,他们无奈,更多的是不甘心,但是路还得继续走下去。

路在何方

遇到个毕业生的家长,随便聊了一下。他说自己的孩子被“五五分流”了,他的孩子成绩中等,按照去年普高的招生比例,应该可以读一个普通高中,但是今年普高招生比例降低了,只能去了一家中等职校。他有两点很担心:一是中职有很多不读书的学生,担心和这些人聚在一起被带坏;二是担心中职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今后的路不知道该怎么走。

他的孩子是不是因为这次政策导致去了中职,不能确定,因为他孩子的成绩平时也就一般,但话里话外可以体会到他的无奈和不甘心,以及担忧、焦虑的复杂心情。

后来又多方了解了一下,发现孩子在读中职的家长基本上都有此类心情,不担忧不焦虑的家长或许早对孩子不抱希望,任其“自生自灭”罢了。

读中职真的就跌入人生低谷,无路可走了吗?这让我想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当年曾国藩带领湘军首次迎敌太平军,可谓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没想到湘军接连失利,先是在岳州城被太平军关门打狗,又在靖港被太平军包了饺子。曾国藩羞愤交加,一度跳水自杀,幸好被手下救起。就在曾国藩准备再度自杀的时候,前方传来捷报,另一路湘军大败太平军,夺回了湘潭。从此湘军高级中学薪资,捡回一命的曾国藩重振旗鼓,带领湘军创造了很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后来,曾国藩带领湘军历经多年鏖战攻灭了太平天国,在朝廷威望空前,最后官至内阁首辅。

湘军高级中学薪资 “五五分流”:不甘心?其实路一直都在脚下

曾国藩欲跳水自杀

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很好注解——曾国藩自己用兵不行,却能知人善任,培养的下属能征善战。曾国藩如果在兵败后一蹶不振,就不能成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以史为鉴,在文化学习方面已经难有起色的中职生,完全可以在专业技能方面找到兴趣点,然后多多努力,走出同样出彩的人生。

可能有人会说,曾国藩是一代名臣,他的事例与常人没有可比性,话虽如此,但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都是相通的对不对。这个道理与外国名言“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必然会为你开启一扇窗”蕴含的哲理如出一辙,启迪人生。

在这个故事里,曾国藩眼看自己这一路大军连续失败,就想当然地认为另外一路也必定难有起色,大败已然不远,与其苟活于世,不如了却残生。

现实中,很多人会犯同样的错误,比如以文化成绩决定一切,文化成绩不行就觉得这辈子没有出头之日。特别是在中考失利的那一刻,在被挫败感狠狠打击之后,由于人性的脆弱和眼界的狭隘,许多被“五五分流”的“失败者”(包括考生、家长)往往会陷入钻牛角尖的绝望中湘军高级中学薪资,于是怨天尤人,寻死觅活。很少有家长、考生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想明白“东方不亮西方亮”的道理。更是少有考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调整心态投入到学习技能的方向上来。但是只要能下定决心这么做的孩子,大概率能在新的领域学出一番名堂,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做好铺垫。

另外,许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能上一个普高,将来再考一个不错的大学,以后的人生就高枕无忧了。事实真是如此吗?

已经本科毕业的大学生告诉你,现实并没有那么乐观,去了解一下大学生找工作的辛酸故事,那叫一个凄凄惨惨戚戚:“热得中暑”、“被骗”、“投了几百份简历没有收到任何面试通知”,“给的薪资连自己都养不活”、“根本找不到对口的”……

湘军高级中学薪资 “五五分流”:不甘心?其实路一直都在脚下

再来看一组数据——2021年应届毕业生有66%的人群没找到工作,不出意外,今年依然会被冠名“最难就业季”的名号。

202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当然“读书无用论”并不可取,但是现在本科生的就业状况确实不容乐观,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

一现在许多大学的专业设置跟不上新时代的步伐,与社会脱节,大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二我们是工业化强国,服务业相对较弱,确实不需要太多的白领岗位,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在所难免;

三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对就业期望值过高,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屡屡发生。

湘军高级中学薪资 “五五分流”:不甘心?其实路一直都在脚下

另一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结构转型,劳动市场出现了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问题,特别是市场对熟练技术人才需求非常大,却苦于招不到人,大量的企业出现了用工荒。据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2020年的人才缺口超过1900万人,2025年这个数字将接近3000万人。

坦白地说,政策不可能把人往绝路上逼,大家认为没指望的路很可能是条希望之路,大家以为的阳光大道反而可能是一条狭窄的独木桥。

现在国家的意思是,让部分对学习不太行的学生不要勉强上一个含金量不高的本科,毕业后到了就业市场缺乏竞争力,免不了被市场淘汰出局。与此同时提高一下上大学的门槛,增加本科的含金量,也有利于以后大学生的就业。

如果还体会不到国家的良苦用心,大家再想想如果你家有一个本科大学生毕业好几年了,一直就在家里待着业,是不是很让人心烦:

闲久了人就废了

第一,自以为孩子本科毕业后找工作一定是手到擒来的事儿,没想到却事与愿违。

湘军高级中学薪资 “五五分流”:不甘心?其实路一直都在脚下

第二,即便是大学生,只要长时间不与社会接触就会与社会脱节,越往后找工作就会越艰难。

第三,每一年都会有新的应届毕业生来抢饭碗,这会让一个没有任何工作经历的往届毕业生找工作时变得雪上加霜。

所以有很多找不到工作的本科生只能继续读研,寄希望研究生毕业后找工作能容易一些。当然也有极少数,三、五年内找不到工作就放弃了,这不就有了各种“名校大学生摆地摊”之类的新闻。

况且,假如放任就业市场供需不对称的状况继续恶化,再过若干年,对社会的影响会越发明显,有太多的企业因为招不到人减产、停产甚至关门,有太多的年轻人躺平啃老,减少消费直至避免消费。这种数量达到一定级别,必然引发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最后导致的必然后果是大家的生活水平都上不去,提低、扩中的共同富裕目标就无从谈起。

这次政策下,最不甘心的应该是那批中考成绩仅仅因为相差几分,就与普高失之交臂而被分流去读了中职的学生。往年这种学生还可以复读湘军高级中学薪资,来年再考。但是现在国家同时也出台了“初中生不能复读”的政策(即使个别病休的学生复读,中考也让录取重点高中),这就把后路堵死了。不过这也有好处,避免大家想法太多,反而难以抉择,更容易废。

所以现在大家索性静下来好好规划一下自己的中职道路,记住:路一直都在你脚下,就看你能不能脚踏实地走好。

首先,在读中职之前想好自己的兴趣点哪儿,找到兴趣点才会有学习的内驱力,才能一改初中学习的颓势,变被动为主动。然后,要做好学历晋升的打算,要把本科学历当作你学习生涯追求的目标。现在中职通往本科的晋升通道有很多:中本一体化(中本贯通)、艺术类普通高考、“文化+技能”高考、高职单招上大学等(每个地区的方式可能不一样)。

湘军高级中学薪资 “五五分流”:不甘心?其实路一直都在脚下

事实上,当中考成绩出来后,确定自己进不了普高,甚至在中考之前,估计自己大概与普高无缘,就应该早做打算了(比如:中本一体化是第一批,如有意向就要及时报名),不要瞻前顾后,犹豫不决,错失良机。否则,在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又缺少对未来的规划,只是随便去读个中职,然后与一帮不思进取者同流合污、浑浑噩噩、得过且过,三年后书没读好,技能也没学到,晋升自然与自己无缘,最后大概率只能去黑心工厂做流水线工人,那就真的掉坑里了。

如果你已经做了较好的选择,进入了一所符合自己的中职就读,那么就既来之则安之,没什么好自怨自艾的,也没有人可以真正帮到你,只有自己加倍努力地去学去练。有句话说得好,本事学来都是自己的,别人怎么也抢不去。

也许你原本在初中是不显眼的存在,但到了中职很可能就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这种被重视的感觉会让你的学习生涯增加一种新的体验,会让你增加新的学习动力。三年里如果能够一直保持好的学习状态,升入大学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还是很大的(中本一体化升本率几乎100%)。等到大学毕业,你会感谢三年中职给你培养的一些专业技能,因为这会成为你求职时的加分项,这也是很多普高上来的本科生所不具备的。

退一步说,假如不够幸运,最后你与本科无缘,也不要自暴自弃,就争取读个高等职校(大专文凭虽然低了点,但总比没有强),把专业技能练得再扎实一点。以大专的学历参加工作也是一种尚可接受的结果,社会也是一所大学,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本科学历可以通过成人教育获得,专业技能可以通过刻苦训练提升。关键还是要看,在接受职业教育的五年里,以及在开始工作的头几年,你能不能做好内功,把专业技能练好。现在这个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很需要、很看重,高技能人才的薪资待遇、社会地位不比双一流本科出来的差。

用专业技能说话

所以中职生没必要小瞧自己,修炼专业技能之路也可以成为一条行得通的职业道路。

或许有一天,你一个读中职上来的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取得的成就可以媲美很多985、211出来的大学生,你会为当初的不甘心感到可笑。虽然这条攀爬之路会很艰辛,但一切皆有可能,届时你可以自豪地说:这条路我走得还不错。

最后我想说的是,那些已经掉坑里的人,要想上来非常非常难,除非能下定决心狂练新技能。这门新技能要有转化生产力和容易变现的特点,而且掌握的技能的人至少能战胜99.9%以上的人,也就是能做到于千人、甚至万人中脱颖而出。这样,你打工也罢、创业也好,才容易反败为胜,彻底从坑里爬出来,否则你这辈子就只能在坑里一直趴着了。

今日话题:中职生的未来还有希望吗?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