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湘军高级中学操场多大 「学史」师范生毛泽东,首次军事指挥显锋芒,被称“一身都是胆”
时间:2023-08-01 阅读:121次
前言:四渡赤水、抗日战争、三大战役、抗美援朝……毛主席戎马一生,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雄才伟略无人不晓。
那你知道,毛主席第一次指挥军事行动,是什么时候吗?他为何能不损一兵一卒就打了一场大胜仗,让湖南第一师范全校师生免遭兵祸?
兵祸
百余年前,战争阴云笼罩在湖南上空。
自张勋拥清室复辟失败后,段祺瑞在北京当政,废弃国会,对南态度强硬。孙中山则在广东开府,声明护法,另谋出路。
中国南北再次对峙,双方剑拔弩张,局势愈发紧张。
尤其是段祺瑞控制的北京政府,自恃军事实力,以武力“统一”为己任,出动北洋军南下,“讨伐”南方护法阵营。
1917年9月29日,北京政府代总统冯国璋以孙中山等“擅发伪令,煽动军队”(召开非常国会、成立军政府)为由,下令对南方国会和政府成员“一体严缉拿交法庭依法讯办”。
9月下旬,附北湘军与护法湘军在湘中衡山一带开始交战,南北战争(又称“护法战争”)自此爆发。
这是1911年清军南下、1913年北洋军南下所引发的南北战争之后,南北间又一次武力相争。
为什么湖南会成为主战场?
因为湖南地处南北冲要,不管是北洋军想南征广东,还是护法军欲北进中原,都需要先经过湖南,才能达到“统一”全国的目标。
10月3日,广东军政府大元帅孙中山向全国发出通令,提出要缉拿“首逆”段祺瑞等人,声称“有能擒斩以献者,本大元帅当视厥等差,予以厚赏”。
10月上旬,南下的北洋军来到湖南,与护法军在湘中衡山、衡阳、宝庆一线交战,双方互有得失,三地多次易手。
护法军士气更胜一筹,在11月4日、11日先后重新占领宝庆、衡阳。
11月15日,北洋军阀段祺瑞辞去国务总理职务,身在长沙的湘督傅良佐和省长周肇祥则两脚抹油,直接逃跑了。
在南北军阀混战,北军败走,南军未到之际,长沙城内人心惶惶。
尤其是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地处长沙南门外妙高峰下长沙湘军高级中学操场多大,面对滔滔北流的湘江,东侧紧挨着粤汉铁路,是北洋军的必经之路。
粤汉铁路
时有荷枪实弹的溃兵经过第一师范门口,这让全校师生无不陷入紧张慌乱之中,但除了一个人。
缴枪
1917年11月18日午餐过后,第一师范学生突然听到消息,说是北洋军第八师王汝贤的部队,正由株洲、湘潭一带向长沙溃退,兵数约有三千人。
因不知长沙城里的虚实,这股溃军停留在猴子石附近(距离一师仅有两里多),正在周围农民家抢饭吃,暂时不敢继续前进。
千钧一发之际,毛泽东先是在校内号召志愿军,跟着带领一部分同学去到城南警察所借人、借枪。
傍晚时分,学生志愿军集合在操场上,整齐划一地穿上了日常操练的军服,乍一看就跟正规军一样。借来的二十几个警察则背上真枪,站在学生中间。
1917年学生军训
做完战斗前动员、检查好各自装备,毛泽东便让大家分三路出发。
按计划,毛泽东亲自带领一支南路军,由妙高峰下去、穿过铁路,迂回到正面阻挡溃军。其他两路则迅速包抄到其后路和东路,从而形成一个包围圈。
沿途,此前被发动来的农民和工人夜校的学员,早已拿着木棒、铜锣和大鼓等在路旁,见到学生军便陆续加入到队伍。
到达指定位置后,所有人屏气凝神,静候溃军进入伏击圈。
过了一阵,粵汉铁路沿线上,零零散散的溃兵像一条大黑蛇,边东张西望边慢慢向北蠕动。
当溃军离学生志愿军不远时,毛泽东让埋伏在山头上的警察鸣枪三响,跟着写有“桂”、“湘”、“粤”字样的灯笼齐刷刷被点燃,满山遍野霎时间一片灯火。
接着山那边吹起进军号,还有鞭炮被点燃放进桶里的爆炸声,听起来就像无数挺机关枪在同时射击。
一场响彻山野的“激战”,就这样开始了。
铁路线上的士兵一听到枪声就被吓得晕头转向,如惊弓之鸟般拼命向两旁逃跑,竟没有一人敢开枪还击。
打了一阵枪,毛泽东随即命令大家停止,并让两个零陵县的同学用桂林话喊着:“傅良佐跑了!南军已经进城,你们投降吧……投降不杀,缴枪发钱,放你们回家!”
没一会儿,溃军那边便有人高举白衬衫,纷纷表示愿意缴枪投降。
随后,毛泽东组织同学们将所缴获的枪支武器都抬到了学校,被俘虏的溃兵则被安排在学校操场露宿,第二天便由毛泽东协调长沙商会发钱遣散。
事后,一师全校都在议论这件事,都说毛泽东“一身都是胆!”
作为一名还没毕业的师范生,毛泽东竟能以假乱真,不损一兵一卒,就打了一场大胜仗,真的只是因为胆子大吗?
学史
当时,同班同学邹蕴真问毛泽东:“万一当时败军开枪还击,岂不甚危?”
毛泽东回答:“败军若有意劫城,当夜必将发动,否则,必是疲惫胆虚,不敢通过长沙城关北归,只得闭守于此,故知一呼必从长沙湘军高级中学操场多大,情势然也。”
其实,在制定兵分三路包抄的计划之前,毛泽东已经探听到北洋溃兵的情况,知道他们正处在饥饿、疲惫和惊慌之中,且并不知桂军还没有进到长沙,这才觉得可以设法将其赶走。
不过打仗不是小孩子过家家,没有服从命令的士兵执行,光靠领导者的勇气和谋略不可能打胜仗。
那为什么毛泽东能一呼百应,从学生到警察、从农民到工人都听到他的?
首先,北洋士兵三五成群,公开奸淫抢掠,把长沙城搞得鸡犬不宁,学生百姓无不对这些人恨之入骨。
赶走溃兵,既是所有人的心愿,那便有了行动的动机源泉。
其次,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可谓是“强者中的强者”,其威信力不亚于名师。
第一师范创建于1930年,最初称湖南师范馆,前身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讲学的城南书院。
一师先后聘请了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教师,如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王季范、黎锦熙等。
而且与毛泽东差不多同时,一批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也纷纷考入第一师范,其中有蔡和森、陈章甫、周世钊、李维汉、萧子升、萧子暲、何叔衡等。在当时的湖南,一师堪称培养新青年的摇篮。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八班合影,四排右二为毛泽东
在群英荟萃的一师,毛泽东究竟有多强?
1917年6月,一师曾开展一次人物互选活动,包括德、智、体三个方面近二十个项目。
全校有四百多名学生参加,当选者三十四人,毛泽东得票最高。
在德、智、体三个方面都有项目得票者,只有他一人。而“胆识”一项,则为他所独有,评语是“冒险进取,警备非常”。
在毛泽东周围,聚集着一批追求进步、志同道合的青年,这便有了行动的主力军。
最后,丰富的社会阅历,锻炼了毛泽东联系群众的能力。
1911年10月22日,长沙发生起义,湖南宣告对清朝政府独立。18岁的毛泽东决心投笔从戎,月底参加驻长沙的起义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当了一名列兵。
半年后,毛泽东认为革命已经结束,退出军队,决定继续求学。1913年,他考入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后被合并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13年,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求学时的毛泽东。
1917年7月中旬—8月16日,毛泽东和萧子升步行漫游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历时一个月,行程九百余里。
这次长途旅行,他们未带一文钱,用游学的方法或写些对联送人以解决食宿长沙湘军高级中学操场多大,所到之处,受到了农民友善的欢迎和款待。
同年10月8日,毛泽东当选为一师学友会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部长。月底,用白话文写的夜学招生广告,组织学生免费给劳苦工人上课。
士兵、农民、学生、工人……不管对方什么身份,毛泽东都是用真心和他们打过交道,这便有了行动的群众基础。
总的来说,毛泽东的大胆不是盲目蛮干,而是基于对情况的明了和事先的深思熟虑,谋定而后动。再加上平日里的修身笃行、勤勉治学,才有了这次“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胜利。
后记
1918年春,南北军阀再次开战,张敬尧进入长沙。
在此战乱中,毛泽东组织了以学生志愿军为基础的警备队,并担任队长,负责警卫全校的安全。
一开始时,长沙城中秩序大乱,一师计划联合他校,组织学生保安队巡逻街市。
后来湘东战役,长沙居民被惊讶到,学生居然能捍卫学校异常得力,使一师得以坚持上课。
再后来为了纪念,学校组织合影并在照片上写道:“戊午上期,本校教职员学生弦歌不缀,几不知有兵祸云。”
对于指挥过数十万人大战役的毛泽东来说,击败区区两三千人北洋溃军,实在是一件不值浓墨重彩的“小事”,所以他的传记只是一笔带过。
不过在学史君看来,毛主席在读书时第一次组织的军事行动,就已经显露出他的军事指挥锋芒,简直是对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活学活用。
没有天生的将军,毛主席为国为民、厚积薄发的精神,值得年轻人铭记学习。
(完)
@学史君: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参考资料:
[1].《毛泽东何时初露军事指挥锋芒》,柴宇球,中华传奇·中旬,2021年1期
[2].《毛泽东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文献出版社
[3].《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文献出版社
[4].《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民国的初建(1912-1923)》,汪朝光,江苏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