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攻略

7*24小时求学热线

15274855379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湘军百科

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刘奥星 湘军高级中学师资简介 曾胜程:邵东人在全国各地创办的著名中学

时间:2023-09-04 阅读:258次

邵东人在全国各地创办的著名中学

曾胜程

近代以来,邵阳人非常重视教育,不仅在邵阳本地大兴学堂,不少有识之士还在异地他乡兴办教育,为推动当地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邵阳人在全国各地先后创办、现在已成为著名中学的有:新化县罗洪村(今属隆回县)人邹代钧、邹代藩兄弟于1898年创办的新化实学堂(今新化县一中前身),隆回人著名湘军将领魏光焘之女魏湘若支持丈夫朱剑凡于1905年创办的长沙周南女塾(今周南中学前身),隆回人贺稚晨1933年创办的武汉成达女子中学(现已合并到武汉第三十九中学),邵东人匡互生1925年在上海发起创办的立达学园(今上海立达中学前身),邵东人熊冲1929年创办的南京三民中学(今南京第四中学前身),新宁人徐君虎、武冈人王枕洲、邵阳市区人唐希抃、邵东人赵浩生等1939年创办的桂林松坡中学(今桂林市松坡中学前身)。这里重点讲讲邵东人创办与参与创办的三所著名中学。

一、匡互生创办的立达学园

匡互生是五四运动时期杰出的学生领袖,火烧赵家楼的第一人;同时又是著名的教育改革家。他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务主任时,慧眼识珠,破格启用毛泽东担任一师教员。

1925年1月,在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担任训育主任兼数学教员的匡互生,向作风有些专制的校长建议改革,被校长断然拒绝了。匡互生就愤而辞去教务主任职,掀起了一场风潮。匡互生的行动得到了教师朱光潜、刘薰宇、丰子恺、夏丏尊等的支持和一批学生的同情,他们随着匡互生都到了上海。匡互生和这些志同道合的教员,怀抱着“教育救人”、“教育救国”的时代使命感,开始筹建一所自己理想中的学校——立达学园。他们明确提出办学的主旨是“修养健全人格,造就真正的人,以促进文化,改造社会:。将学校取名“立达”也是颇有深意的:来源于《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两句话。“立”指脚跟站得稳,或立场坚定;“达”指通情达理,行得通。在“立”与“达”两方面,“人”与“己”有互相因依的关系,“成己”而后能“成物”,做到成物也才能真正地成己。

1925年2月初,匡互生等人开始正式创办立达中学,他们一边选定校址,一边招生,一边由匡互生到北京筹措资金。匡互生在北京经原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时任教育总长的易培基介绍,去天津向总统黎元洪募捐,仅得20元。回京后由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和易培基陪同去协和医院看望孙中山和宋庆龄,孙中山慨允捐助600元,不久孙中山逝世,此笔捐款未收。在京另向北京高师老师黎锦熙募得60元。此次北上只募此80元,回沪后凭吴稚晖介绍信,向名医丁福保借得300元。由于开办经费太少,丰子恺卖掉了白马湖畔的“小杨柳屋”,得700余元作为建校费。

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刘奥星 湘军高级中学师资简介 曾胜程:邵东人在全国各地创办的著名中学

1925年2月25日湘军高级中学师资简介,招收到初中部一、二、三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共60人,立达中学正式开学上课。最开始,只有匡互生、朱光潜、刘薰宇、丰子恺、夏丏尊、周为群等十余名创办人在校任教并维持校务,而且多数只领生活费,基本上都是半尽义务教学。教师生活来源,大都依靠其他方面收入,如写点稿子或到其他大、中学校兼课。学校对学生收费不高,家境困难的还减免一部分。学校创建初期可谓非常艰难。

匡互生是立达中学的主要发起人、精神领袖和核心人物,他不仅上课,承担大量的校务工作,担任同年三月成立的立达学会的主席,还到处化缘,寻求合作和资助。6月底,匡互生通过友人向江湾模范工厂董事们租到10亩空地,再以抵押贷款等方式,筹得建校经费30000元,在上海北郊江湾淞沪铁路旁自建校舍。(今为新市南路579弄),正式更名“立达学园”,并在校舍东面的永义里石库门弄堂里新建两排毗连的双层楼房34套房间,租给教师作为家属宿舍。原初中部迁此,并增办高中部(文理两科)和艺术专门部(西洋画科和图案画科),招生139人。原分艺术专门部西洋画科,高级中学部文科,理科,及初级中学部。

“立达学园”不称“中学”而名“学园”,是当时的国民政府唯一特许使用“学园”二字作为校名的学校,体现出匡互生等创办人的教育理想。匡互生等人认为,学校的使命,应该是培养具有远大理想的优秀品质的人才。“教育是园艺,不是工业”,“人的教育”的力量,“是和春雨一般,慢慢地浸润到社会和个人去的”。 教育工作应像园艺家培养花木一样,学校就是花园。 由此,立达学园以“感化教育”“爱的教育”和“美的教育”来“浸润”和“引发”学生。

匡互生等人和立达学园这种先进的、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教育的自由风气,闻名沪上,求学者越来越多,学校事业迅速发展,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孔祥熙曾担任校董会的董事长,国民党元老及社会名流陶行知、邵力子、杜月笙、吴稚辉、胡宗南、沈尹默、李石曾等先后成为立达学园校董会的董事。叶圣陶、朱自清、胡愈之、刘大白、夏衍、周建人、郑振铎、陈望道、周予同、陈之佛、章锡琛、裘梦痕、毕修勺、章克标、沈仲九、许杰、李叔同(弘一法师)、臧克家等等一大批著名学者、文化名流纷纷加盟,连刚从欧洲归来的徐悲鸿、马思聪、关良等也到这所学校任教。匡互生还邀请文学家鲁迅、革命家恽代英等到立达来演讲,使学园迅速声名卓著,数年间即与黄浦军校齐名,并同称为“文武双雄”,当时即有“武有黄浦,文有立达”的说法。可以说,“立达学园”作为一所基础教育的学校,其影响在现代教育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深刻影响了数十年间的中国教育。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淞沪战役爆发,江湾沦为战区,江湾立达学园遭重创,校舍在敌机大炮轰炸下变成废墟,残有的一切器物被窃一空,真可谓惨不忍睹。不仅于此,学园南翔之部高中农村教育科,受战争之灾,其惨状与江湾总部无异。总计立达学园在淞沪战争中所受的直接损失在十五万元左右,而间接损失尚未计及。战后,匡互生带领师生四处奔走,竭尽全力以求恢复,数月后重新建成,时人称奇。然而,由于长时间的劳心费力,忘我工作,匡互生这位被毛泽东称为“教育界的苦行僧”于1933年终于被病魔击倒,英年早逝,年仅42岁。

匡互生虽然英年早逝,但他创办的立达学园没有倒下、消失,在风雨中成长,在曲折中前进。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上海被日军攻占,立达学园再度烧毁,校长陶载良带着师生避入租界继续开课。1940年开始,勘定四川隆昌胡家坝为分校校址,称“上海立达学园中学部隆昌分校”(抗战时唯一内迁的学校)。1946年,立达复校松江,仍称立达学园。1949年5月,上海解放,立达学园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沐浴到温暖的阳光。1953年开始,立达学园又松江县人民政府接管,改名我松江县第三中学。1988年1月8日,学校迁至松汇西路1260号内,同时,建造的3000平方米教学大楼建成使用。2002年7月起,松江三中实行改制(学校性质由国有改为国有民办),由区教师进修学院承办,学校并易名为“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立达中学”。2007年8月,学校性质由国有民办转为公办,校名为: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立达中学,现已展现出蓬勃生机。

立达中学的发展,就是对匡互生这位优秀教育家的最好纪念。

二、熊冲创办的南京三民中学

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刘奥星 湘军高级中学师资简介 曾胜程:邵东人在全国各地创办的著名中学

熊冲(1893—1944),字坤山,邵东廉桥人。熊冲中学期间参加同盟会,投身革命运动,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忠实追随者。192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开始从政和从事学术研究,不仅是国民党要员,也是南京文化大学教授、著名的气象学家。

熊冲看到看到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国家危机日益加重,抱着教育救国兴国的信念,毅然决定弃政从教,于1929年在南京发起创办三民中学。南京三民中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以三民主义命名的学校。学校得到21名国民党元老和政要支持,他和胡汉民、于右任、蒋介石、载季陶、邵力子、朱培德、陈果夫、陈立夫、赵戴文、王陆一等十一人组成董事会,他被推选为首任校长。三民中学设初中、高中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刘奥星,男女学生兼收。首招男生300人,后又增招女生100余人。校址座落在风景秀丽的清凉山麓、乌龙潭畔现四中校园内的曾国藩纪念祠“曾公祠”内。

针对国难当头的形势,熊冲把培养大批的救亡兴国人才作为办学最高目的。他办学主张体智并重,他说“没有强健的体质,学识再好也无用,西方说我们是东亚病夫,我们一定要洗刷这个耻辱。”于是他提出了将“养成革命人格、发扬民族精神、训练民权生活、陶冶民生实力”作为教育要义;“有铁的纪律、血的精神的民族,用黑铁与赤血,抵抗侵略,保卫国家民族,以实现三民主义,达到世界大同的铁血政策”作为教育的策略。他将“公诚毅朴”四字作为校训,他亲自设计的校徽图案是一本翻开的书本上交叉放置一支枪和一把锄头。他主张对青年进行“复兴中华文化”和“中华魂”的教育。他要求学生在学问上接受“知识、人格、体魄、政治和生产”的五项训练,习惯上养成“早起、节俭、慎言”,培养“创造、独立、牺牲、茹苦、耐劳”五种精神。基于这些理念,他身体力行,每天带领学生晨跑,亲自检查课堂秩序,狠抓学风和纪律。熊冲先后聘请毛泽东的同学李柏荣、著名物理学家魏荣爵、留美经济学博士熊今生等一批爱国的优秀教师来校执教,所以该校学生成绩非常优异,每次会考都名列前茅。

1931年,日军侵占沈阳,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9月20日夜,国民党在南京中央党部二厅召开召开临时会议,会议作出了“依靠国联调停,避免事态扩大”的不抵抗错误决策。东北军退驻关内,日军侵占东三省。熊冲极其悲愤,率全校师生500人向国民政府请愿抗日。而后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全国性的爱国学生运动,支持、响应熊冲的爱国行动。鉴于这次爱国学生运动规模空前、声势浩大,国民政府一反常态,采取了容忍态度,蒋介石多次接见了请愿学生代表并与之座谈。在国联限令日军撤兵日期的第二天,熊冲组织三民中学师生60人,校外各界人士20人,成立“三民铁血救国团”,号召出关作战,熊冲亲任团长,决心以死报国。1932年1月29日,经过一个月军训的铁血团在北平天坛誓师出发,万众壮行,场面悲壮。“铁血团”出关后活动于长白山、黑龙江一带,积极动员民众,宣传爱国抗日大义。后来又加入第四路义勇军,熊冲被聘为该军总参谋长。铁血团和义勇军并肩作战,在水口、药王庙等地与日军交锋,参加了凌源战役和绥中争夺战。他们在冰天雪地的前线抗战数月,艰苦困难可想而知。熊冲及其领导的“铁血团”以身救国的壮举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爱国抗日的信心和决心,影响巨大。

1937年,上海沦陷,南京危急,熊冲将三民中学西迁到邵阳城内沙井头复课,学校更名为私立南京三民中学邵阳分校。为避日机轰炸湘军高级中学师资简介,又迁至邵东流泽乡,借曾氏宗祠上课。1942年,在廉桥柑子山新建校舍。1943年,日寇第四次进攻长沙,三民中学又迁到隆回金潭乡石湾村。1945年9月,日本战败投降后,熊冲的弟弟熊梦将学校迁回廉桥。抗战八年,熊冲的三民中学六易校址,历经艰辛,辗转万里,可见熊冲培养救国人才之决心。

熊冲身为校长,不仅要主管学校行政,还亲自上讲台授课。他处处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他常黎明即起,且亲临学生寝室,遇有贪睡者,便厉声喝道:“还不起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亲自抽查学生作业,狠抓学生功课和纪律,每节上课铃一响,他就站在操坪看学生是否进入课堂,然后亲自到每间教室查看点名。在廉桥建校期间,他利用上劳动课时间,带领学生搬抬木料,挑运砖瓦,累得汗流浃背。抗战时期,物资紧缺,学校生活条件差,食米粗糙而夹杂沙粒,菜也少油。他为了稳定学生情绪,就学生开餐时,给他们讲述前线将士抗战的艰辛,教育大家学会吃苦,以适应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同时,他还在食堂墙壁上张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前方将士流血流汗,后方粗茶淡饭就是幸福”之类的标语。熊冲非常注重学生的军事训练,请优秀的军事教官上军训课,还开展野外演习。熊冲要求学生人人认真刻苦训练,学会军事本领,以便毕业后打击侵略者。熊冲为培养人才,为民族危亡时期中国的教育事业真可谓呕心沥血,因而积劳成疾,直至1944年以身殉职。他的这种献身教育,一心培养救国人才的精神和作风,使全校师生无不对他敬重有加。

由于熊冲殚精竭虑,操劳过度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刘奥星,严重透支了自己的身体,损害了健康,1944年3月的一天,熊冲在上课时突然中风,不省人事,经抢救无效,匆匆离开人世,年仅51岁。遗憾的是,这位力主抗日救国的教育家没能亲眼看到日寇被打败,赶出中国的那一天。

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刘奥星 湘军高级中学师资简介 曾胜程:邵东人在全国各地创办的著名中学

熊冲逝世后,他的胞弟熊梦继承哥哥的遗志,挑起学校重担,直至解放。

熊冲创办的三民中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报效祖国的优秀军政、学术人才。如毕业于三民中学的抗日烈士和英雄就有以下杰出代表:徐竟烈士,参加“三民铁血救国团”,跟随熊冲出关抗日,后转赴延安学校,担任新四军民运科长,被日寇抓获后受尽酷刑,坚贞不屈,被推入狼狗群中活活咬死。赵策烈士,加入中国共产党,牺牲时年仅25岁。张义声,参加陈纳德将军的中美空军团,驾B-25轰炸机在中、印、缅战场对日作战。刘农畯,抗战期间在中央陆军大学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担任国民党伞兵第三团团长,1949年4月率部起义,成为新中国伞兵创始人之一。文化学术界的才俊更是数不胜数,如:著名作家卜乃夫,笔名无名氏,作品极负盛名。北京大学的陈怡焮教授、台北艺术学院欧阳粹教授、著名楹联家魏寅等一批知名学者,都是出自熊冲门下。

三民中学邵阳分校一直办到1950年为人民政府接收,改名为邵阳十三中学。邵东县成立后再改为邵东二中,现已成为市、县重点中学,为国家培育了大量优秀人才。

1945年在南京三民中学原址开办 “国立师范学校”,此为当时国内的高等师范学校。1945年抗战胜利,由教育部接受并在此设立“国立南京第一临时中学”,学生主要由抗战大后方返都人士子女和经过甄别考试的中学生组成。1946年学校由教育部移交南京特别市政府,改名为“南京市立第四中学”。1951年学校更名为“南京市第四中学”,除“文革”中曾改名为“反修战校”3年外,南京市第四中学校名一直延用至今。南京四中80年历史,先后使用过三民中学、国立师范学校、国立南京第一临时中学、南京市立第四中学、南京市第四中学五个名字。南京四中1997年被评定为南京市重点中学,1999年被评定为江苏省重点中学,2004年被评定为三星级高中。学校现在是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南京市科技普及性教育特色实验学校,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学校是全国和江苏省优秀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江苏省培养足球后备人才重点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各类优秀人才。

江苏南京市第四中学、湖南邵东县第二中学两所著名中学,均脱胎于熊冲创办的三民中学,这足以告慰这位爱国教育家的在天之灵。

三、湖南旅桂同乡会创办的桂林松坡中学

抗战全面爆发后,上海、南京、武汉等城市相继沦陷。桂林作为大后方人口激增,许多适龄青少年无法读书。1938年,正在桂林担任市政府科长的徐君虎(新宁人),担任桂林行营中将后勤处长的唐希抃(邵阳市区人),担任江南兵站统监部经理、少将处长的王枕洲(武冈人)、担任桂林市盐业同业公会理事长的赵浩生(邵东人)等几位邵阳籍老乡,倡议湖南旅桂同乡会创建一所中学,解决适龄青少年读书问题,为发展战时教育服务。这一倡议得到湖南旅桂同乡会理事们的同意,决定用榕荫路同乡会的总部桂林湖南会馆作为校址,将房屋加以改造、修缮,作为校舍;同时将一栋座落在市中心驱的房子变卖,筹得六千元旧法币。但是,区区六千元,可以说是杯水车薪。接着,由唐希抃、赵浩生和其他三名湘籍知名人士邱昌渭(广西省民政厅长)、彭襄(广西省地质局长)、黄钧达(国民党广西省党部常委)组成募捐委员会,负责向湖南旅桂工商界同乡进行募捐活动。他们先后两次发起募捐活动,旅桂的邵阳、衡阳、长沙、永州同乡纷纷响应号召,积极捐款,共捐赠资金16万多元湘军高级中学师资简介,圆满地解决了建校的启动资金。

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刘奥星 湘军高级中学师资简介 曾胜程:邵东人在全国各地创办的著名中学

1939年春季,学校正式创办,选举邱昌渭等16人为校董;邱昌渭、唐希抃、黄钧达、彭襄四人为常务理事;赵浩生、唐敬轩当选为财务委员,负责学校经管、监督学校经费开支;聘请陈弼丞为校长。学校取名为“松坡中学“,用意是纪念讨袁护国的湖南邵阳籍军神蔡锷(蔡锷字松坡),一则缅怀蔡锷的丰功伟绩,一则激励学生学习和弘扬蔡锷精神。并决定:每年12月18日,松坡先生生辰那天,为学校校庆日。

1939年秋季,松坡中学开始招生、开课。第一期招收学生六个班,后来逐步扩增为12个班,成为一个高、初中班次齐备的完全中学。学校聘请到桂林避难的文化界人士任教,其中还有不少著名进步作家、学者,所以师资力量非常雄厚。1942年,著名女革命家何香凝先生就在松坡中学任教一个时期。学校以学费供养基本开支和教职工薪水。为了不受通货膨胀影响,学校随时购进实物(主要是大米)贮存起来,教职工的薪金以大米抵充,按月发放。这一措施为教职工的基本生活提供了安全保障,不怕物价飞涨和货币贬值。所以教职工能安心工作,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松坡中学一跃为桂林的知名中学。

1944年秋,日寇入侵广西,占领桂林,松坡中学只好遣散学生和教职工,暂时停办,校舍及所有教学设备全部毁于战火。

日寇投降后,松坡中学在同乡会同乡的资助下,于废墟中重建,而且扩大了规模, 1946年秋季正式招生、复课。学校聘请了更多有民主进步思想的老师和一些地下共产党员任教,学生不仅学风优良、成绩斐然,追求民主爱国的思想也蓬勃生长。1947年初一天,学生准备罢课,举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游行示威活动,遭到反动校董黄钧达和校长的严厉镇压。黄的行为激起了全校师生的义愤,师生连续罢课三天,以示抗议,逼迫校长辞职。1948年冬,白色恐怖笼罩整个桂林,师生们却暗中开展斗争。黄钧达再次纠集特务、警察、和成为反动党团骨干的学生百余人,分乘几辆军用卡车,冲入松坡中学,占领大礼堂,大肆造谣,诋毁进步校董、校长和教师,并企图强行改组校董会、罢免校长,完全控制松坡中学,将学校变成反动基地。这一举动,遭到赵浩生等教职工的坚决抵制和全体学生的反对,湖南同乡会同乡也赶来增援学校师生。黄钧达等反动分子见势不妙,只好灰溜溜地逃跑了。松坡中学又一次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1949年11月,桂林解放,松坡中学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在党的关怀指导下,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改造,面貌焕然一新。1953年,学校转为公立学校,改名为桂林市第六中学。改革开放后,学校复名为“松坡中学”,并办成一所颇有名气的职业高中,为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唐希抃、赵浩生、王枕洲等松坡中学的创办者对松坡中学的发展一直非常关心。上世纪八十年代,原校董、常务校长专门撰写了《桂林松坡中学创办始末》的回忆文章,回忆该校的创办经历。已经侨居巴西,成为巴西商业巨阀的原校董王枕洲,也在异国他乡牵挂着自己亲手创办的学校的发展。1983年,他的女儿、时任美中人民友好协会副主席的王昭华率美国学生代表团回国访问,受父亲之托特意将桂林作为一站,并与这所学校的师生进行联欢。王枕洲听到女儿介绍该校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欣欣向荣发展时,高兴得大笑。

当然,邵阳人在全国各地创办或参与创办的中学不仅仅只有这六所,还有很多,譬如1906年谭心休参与创办了中国公学,并先后担任学校评议部议员和校长,胡适就是该校的第一批学生。回族教育家马邻翼在长沙创办了长沙邵阳中学,在北京、甘肃创办了多所回民中学;教育家周方在长沙先后参与与出资创办了“民范女子职业学校”、“枫林农村实验学校”。抗战期间,抗日骁将高济川在河南镇平新民市捐资1000元协助创办了战时“平民行健中学”。现在闻名遐迩的岳阳市一中,前身就是抗战期间在邵阳洞口创办,并在这里办学六年之久的国立十一中,后来因日寇入侵,雪峰山会战爆发而迁走。上世纪九十年代台湾地区的“民国副总统”李元簇就是在洞口毕业的。这些学校的创办,均为当地的教育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后来或停办,或并入其他学校,所以已很少为人熟知了。但是这些学校的创办人,和前面还存在的六所著名中学的创办人一样,同样值得缅怀和纪念。

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刘奥星 湘军高级中学师资简介 曾胜程:邵东人在全国各地创办的著名中学

【作者简介】曾胜程,邵阳县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世界汉诗协会邵阳分会副会长,邵阳市诗词协会、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刘奥星,邵阳市政协文史研究员。著有《联话中华五千年》、《邵阳儿女抗日风云录》,主编《邵阳文库·蔡锷集》、《名人眼中的蔡锷》、《蔡锷诗文集》。

感恩作者授权 绿 汀 文 萃

LTWCHJL1首发此文,欢迎分享到您的朋友圈、群、组及亲友个人。如兄弟平台转载,请按腾讯规则原文转发。谢谢!

绿汀文萃平台微信号LTWCHJL1

顾问 Zss-Chian

主编微信 sdhjl1

投稿邮箱203666763@

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招生:16670491319(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