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攻略

7*24小时求学热线

15274855379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湘军百科

湘军高级中学新生 “高薪养廉”的湘军与“不要钱”的统帅曾国藩

时间:2023-05-23 阅读:172次

我们都知道曾国藩一生做的最主要的事是镇压太平天国,具体地说,就是他创建湘军,从咸丰二年年底到同治三年(1852—1864年),和太平军打了近十二年的仗,最终挽救大清王朝于危亡之际。

影视上的湘军

咸丰二年(1852年)腊月十七,离过年只有十三天了,从北京回到湖南乡下老家正在为母亲守孝的曾国藩却在这个时候告别了老家,匆匆赶往省城长沙。

湘军

原来,几天前,咸丰皇帝给曾国藩下了一道上谕。因为太平军席卷了两湖地区,咸丰皇帝特别着急,命令在家守孝的曾国藩出山,帮助湖南官员兴办“团练”,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训练“民兵”。曾国藩从此弃文从戎,从一位文官变成一位武官。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

在京官时期,曾国藩曾经立下了“不靠做官发财”的铮铮誓言。不过,作为一个穷京官说这个话,其实有点放空炮的意思,因为京官就是想发财也没什么机会。然而,从带兵打仗开始,这个誓言可就真正要受到考验了,因为在晚清时代,带兵是最容易发财的途径。换句话说,晚清军队非常腐败。

曾国藩是一介书生,没当过兵,也从来没有摸过武器,但是他毕竟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起兼任过数年的兵部左侍郎,所以他对清朝军队现状很了解。他认为,国家正规军腐败习气已经““深入膏肓”,没法治了。要挽救这个国家,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赤地立新”,抛开正规军,从头开始,自己动手练出一支崭新的湘军。所以,到了长沙之后,曾国藩就向咸丰皇帝汇报说,我按您的命令来训练民兵,不过我这支民兵,可不光是要保护乡里,我希望他们发挥比正规军还要大的作用。

曾国藩创建湘军,在制度上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实行“厚饷”原则。因为他认为军饷太低是军队风气败坏的主要原因,所以他规定的湘军士兵的收入,是国家正规军的三倍左右。这样高的军饷标准,使士兵能够专心训练,这就为湘军形成战斗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湘军军官,曾国藩更是采用“高薪养廉”的政策。湘军中级军官,每月的纯收入可达一百五十两,一年就是一千八百两。正规军中的高级军官一年还不到一千两,中级军官只有三五百两。湘军中级军官的收入,是正规军同级军官的三倍到六倍。湘军高级军官收入更高。曾国藩规定,统帅一万人的高级军官,每年净收入五千四百两,这个数字是国家正规军同级别军官的六倍左右。因此,很多湘军军官光靠工资都发了财。比如湘军中的名将李续宾,带兵六年,积攒了几万两白银。

曾国藩是湘军最高统帅,我们如果仅以统帅一万人这个级别的军官收入计算,曾国藩一年净收入也可达五千四百两,这个数字比做侍郎时的五六百两增长了八倍左右。要是这样算,他带兵十一年半,他的合法工资收入就可达六万多两。更何况曾国藩在湘军财政上,实行“一支笔”的管理方法,也就是说,他对湘军的所有收入都有绝对的支配权。湘军不是国家正规军,没有国家拨款,军费基本上都由曾国藩自筹,那么怎么花当然也都由曾国藩一个人说了算。从咸丰三年创建湘军到同治三年(1853—1864年)镇压完太平军,曾国藩先后报销军费近三千万两,如果想贪污点,搞个一二百万两,实在是太轻松的事了。

但曾国藩却没有因此而发财致富。虽然赚的钱比以前多了许多倍,但是曾国藩寄回家里的钱,却比以前当京官时还要少了。带兵之后他第一次寄钱回家,是离家将近两年后的咸丰四年(1854年)年底,寄了多少呢?一百五十两。咸丰五年(1855年),我们查资料,他没有寄钱回家。咸丰六年(1856年)他又往家寄了一百两。大致算一下,曾国藩带军之后,每年寄回家中的银两平均一百两。而他在做京官的后期,每年寄回家的银两是二百两,就是说,从军之后寄回家的钱少了一半。

为什么收入高了寄回家的银子反而少了呢?

湘军高级中学新生 “高薪养廉”的湘军与“不要钱”的统帅曾国藩

第一个原因,曾国藩出山打仗时发过“不要钱”的誓言。刚刚出山的时候,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曾国藩曾经给湖南各界写了一封公开信,信蔫旦旦地说:“国藩奉命以来,.....唯有‘不要钱、不怕死’六字,时时自矢,以质鬼神,以对君父,即借以号召吾乡之豪杰。”[I就是说,他一定要在金钱这方面,给大家做一个表率。既然对家乡父老发下了“不要钱”的誓言,曾国藩自然不可能像其他人那样,往家里头大笔寄钱,叫人家对他指指点点。

第二个原因,曾国藩深知廉洁才出战斗力,所以他对军队中的廉政建设一直抓得很紧。他对军官们反复提醒,士兵们对一个军官服不服气,有两点,一是打仗时你敢不敢冲在前面,二就是看你在钱上头干不干净。只有你本身不贪污,士兵才服你,打仗时才听你的指挥。原话是“弁勇之于本营将领,他事尚不深求,惟银钱之洁否,保举之当否,则众目眈眈,以此相伺,众口啧啧,以此相讥。惟自处于廉,……有以服升勇之心”。

赵烈文(1832年—1893年),字惠甫,江苏省常州府阳湖县人

因为曾国藩很注重廉政,所以湘军的风气和当时的正规军完全不同。咸丰十一年(1861年),有一个叫赵烈文的文人来到湘军大营拜访曾国藩,后来这个人成了曾国藩的幕僚。他在日记当中曾经记载了他所见到的景象。他说湘军:“营中规矩甚严,黎明即起,每日二操,武弁皆令赤足穿草鞋,营中无一人吸食鸦片者。”也就是说,曾国藩的湘军每天黎明就起床湘军高级中学新生,士兵都光着脚穿草鞋,军中没有一个人吸鸦片。

他又说:“吾八年春,省吾兄于秣营,遍观长濠营垒,识其兵帅,.....又人事异者复有二:一、营官饮食,咄嗟立办,客至无不留饮,而此间客至,方谋到城中饭肆买菜,客卒不及候而罢。

二、营官及随身亲勇皆华服,此皆如田人,不可辨认。此五者,严既胜懈,俭复胜奢。呜呼,一成一败,非偶然矣!”

湘军高级中学新生 “高薪养廉”的湘军与“不要钱”的统帅曾国藩

也就是说,咸丰八年(1858年),赵烈文曾经到清朝正规军建立的江南大营去过一次,他发现那里的风气与湘军这里完全不同。正规军的大营里头,成天大吃大喝,一来客人,厨子马上能做出一席丰盛的酒菜;这儿呢,来了客人,根本没有饭,只能到城里的饭店去买饭,客人往往等不及就走了。正规军那里,军官和随从亲兵们都穿得很漂亮、很讲究;这儿呢,军官们一个个都穿得像农民似的。

所以赵烈文看到这些之后非常感动,说曾国藩“忠清坚苦,至于如此,可为流涕”,让人感动得要流泪。

虽然采用高薪政策,但是湘军和国家正规军比起来,其实是远比正规军省钱的。道光三十年至咸丰三年(1850-1853年)春,清廷用九万多正规军来镇压太平军,两年多的时间,就花掉了二千五百一十万余两军饷,还没取得胜利。而曾国藩创建的湘军,从咸丰三年到同治三年(1853—1864年)止,苦战近十二年,终于把太平军镇压下去,湘军人数最后发展到十二万人。那么十二年间一共花了多少钱呢?也仅花了二千九百万两左右。由此可见湘军整体上是很节约的,湘军的军费利用效率比正规军不知道高出多少倍。

以上就是我们说的曾国藩做军官时不往家里寄钱的两个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出于教育子女的考虑。

曾国藩书法

咸丰五年,曾国藩给弟弟曾国潢写过一封信,信中说:“子孙之贫富,各有命定。命果应富,虽无私产亦必自有饭吃;命果应贫,虽有私产多于五马冲倍徙什佰,亦仍归于无饭可吃。兄阅历数十年,于人世之穷通得失思之烂熟。”就是说,子孙后代有没有钱,都有定数。有的人,你不留什么私产,他一样能吃饭;有的人,你给他多少钱,他都给你败光了。我人生阅历几十年,对这个看得很透了。

湘军高级中学新生 “高薪养廉”的湘军与“不要钱”的统帅曾国藩

这段话背后,隐藏着曾国藩独特的金钱观:曾国藩认为,奢侈的生活环境不利于子孙的发展。

曾国藩日记中记载,他有一次与左宗棠聊天。左宗棠对他说,人生一世,不要给子孙们留什么遗产:“收积银钱货物,固无益于子孙湘军高级中学新生,即收积书籍字画,亦未必不为子孙之累云云。”不光不要给他们留金钱,也别留什么字画、古玩之类。为什么呢?因为穷人家的孩子才有奋斗精神。富人家的孩子往往不争气,因为富人家的孩子有依靠、有指望,即便不争气,他们也不会缺钱花。所以曾国藩认为大富之家,不利于一个人良好成长。他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就是说湘军高级中学新生,富人家的孩子,如果从小艰苦朴素,懂得约束自己,将来才可能成大器。如果从小锦衣玉食,肯定没大出息。所以他说他决不“蓄积银钱为儿子衣食之需。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9。就是说,我这个孩子将来要是有出息,我没有遗产,他也能生活得不错;要是没出息,我给他留太多钱,反而是帮他造孽。多留一文钱,他就会多造一孽。

所以,曾国藩不往家里寄银子,一个主要原因是从家庭教育这个角度考虑,他担心奢侈的生活会败坏家风。

那么曾国藩带兵那么多年,积攒的合法工资都用到哪儿了呢?

第一是用于军队开支了。咸丰七年(1857年)曾国藩回老家时曾给弟弟曾国荃写过一封信,信中说:“余有浙盐赢余万五千两在江省,.…...余嘱其解交藩库充饷。”[10]也就是说,他在江苏有一笔一万五千两的收入,本来是可以归个人支配的,但他交到省财政,补充军饷了。

第二则是用于地方公益事务。

还是在老家期间,他写信给弟弟曾国荃,要求他把军队中多余的钱用来救济士绅百姓。因为战火所到之处,百姓流离失所,他说你遇到生活不下去的穷人,就给他们些银子,给的时候还不要留名。

湘军高级中学新生 “高薪养廉”的湘军与“不要钱”的统帅曾国藩

在另一封信中,曾国藩说过这样的话,“余在外立志以爱民为主,在江西捐银不少”,这更说明他把大量的钱财都用来施舍他人了。宁可把钱捐掉,也不寄回家里,像曾国藩这样的人,实在非常少见。

涟源杨家滩湘军将帅故居群

高薪政策,使除了曾国藩之外的湘军将领都发家致富了。人们说“故一充营官统领,无不立富,家中起房造屋”,一当上中级军官,家里就开始造房子了。征战十多年之后,湘军将领“人人足于财,十万以上货殆百数”[13],就是说有十万两家产的人可达一百人之多。特别是攻下天京城(今南京)之后,大批湘军将领带着金银财宝荣归故里,长沙城内顿时“甲等峥嵘,簪缨叠起”,新增“宫保第”十三家之多,也就是一年内新落成的官宅达十余家之多。湘乡县(今湖南省湘乡市)的变化更大。湘乡籍将领章合才,回家后在白田一带置了六千多亩良田,又在田间建成两座大庄园。另一位将领陈湜回家的时候,运了好几十船金银财物,所以人称“陈百万”。

曾国藩故居

然而湘军最高统帅曾国藩,却始终保持着清贫。咸丰八年(1858年),因为曾家四兄弟当中有人已经发财致富了,曾国藩就要求家里分家。这年年底分完家后,曾国藩分到了一座叫“黄金堂”的小宅院,此外还有五十五亩地。曾国藩表示很满意。

曾国藩故居-白玉堂

一座小宅院和五十五亩地,这就是带兵打仗多年后他在湖南乡下的全部财产。曾国藩确实实现了自己“不要钱、不怕死”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