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宿舍 小说都不敢这么写,还在读书的毛泽东,首次用兵就超越了诸葛亮
时间:2023-05-24 阅读:107次
近代中国是个军阀混战的国家。
今天张大帅打李大帅,明天李大帅又打王大帅。
打来打去,吃亏的还是老百姓。
不但要出钱出血,还要承担莫名其妙的兵灾。
毕竟那个年代可没有什么人民军队,不抢一把老百姓,当兵的都感觉对不起自己。
乃至于专门出了一个词语“兵灾”。
1917年,湖南省会长沙就遭受了一场兵灾。
按照正常剧本,这座古城免不了被劫掠一番。
可历史偏偏发生了偏转。
因为这时的长沙城内正巧有一个年轻人,他的名字叫做毛泽东。
青年毛泽东
这个年轻人居然凭着一己之力,保护了一座千年古城,将近在眼前的兵灾消弭于无形。
恐怕连他自己也没想到,首次用兵竟然如此寒酸。
其过程堪称世界奇迹。
走还是留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宿舍,这是一个问题
1917年,桂系军阀谭浩明的军队击败了湘军主力。
此时,桂系军阀谭浩明的军队还在衡山一带驻留,离长沙还有一段距离。
但湖南督军傅良佐已经坐不住了,仓皇逃出长沙城。
全然不顾全城百姓的安危。
傅良佐一跑,长沙城瞬间成为一座不设防的城市,外敌当前,全城惊恐。
而此时,段祺瑞调北洋第八师混成旅驰援长沙。
空虚的长沙城有了“援军”,照例来说是天大的好事。
但如今傅良佐已经弃城而逃,这些援军也无心恋战。
他们心里想的是如何捞一笔再跑。
这支部队一旦进城,不祸害地方那才是咄咄怪事。
而毛泽东所在的第一师范,就在长沙城外。
第一师范
位置还很不妙,在粤汉铁路旁边。
这支部队不管是进城还是撤退,都必须要经过第一师范。
偏偏那个年代,军阀的部队还特别喜欢把学校当目标。
一来,那年月人们都穷,能念大学的家庭都不错;
二来,学校宿舍多,正好解决士兵的住宿问题。
一旦动手,第一师范首当其冲。
思前想后,校长决定,全体师生离校,集体到阿弥岭躲避一段时日。
所有人都同意,唯独毛泽东提出不同意见。
他认为,现在的形势下,离校不如护校。
校长也决心难下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宿舍,虽然他平时也很看重毛泽东,但行军打仗毕竟不是儿戏。
况且双方实力是云泥之别。
一边是手无寸铁的普通学生,对方却是3000名齐装满员的职业军人。
任谁来看,这都是拿着鸡蛋往石头上碰。
这是一个地狱级难度的任务。
但毛泽东却有着充分的理由。
外面战事混乱,外出躲避恐怕凶多吉少。学校一旦空虚,乱兵便会擅入打劫。因此,“离校不如护校”,只有利用学校墙高宅深的优势,加上学生护卫,“方可保自身和学校无虞”。
校长权衡再三,觉得毛泽东说得在理,决定采纳他的意见。
就这样,护校乃至保护长沙的重大任务就落在了这个年轻人身上。
在他手上,木枪比钢枪好使
决定好下,可是具体操作就难了。
毕竟门外的3000军队不是靠嘴皮子就能说走的。
毛泽东当然也知道这个道理。
他先集中了校内的“学生军”修建工事。
说是“学生军”,其实都是毛泽东的同学校友,无非是上过几天军事课。
和今天我们参加军训差不多。
修的“工事”,也无非是把教室内的桌椅板凳搬出来,堵住大门而已。
而“学生军”手中的武器,也不过是平时上课用的木头枪。
就算是木头枪,也不过区区100把!
100个学生军、100把木头枪,外加桌椅板凳布置的工事。
这就是毛泽东的全部班底。
而他们的对手,则是3000名全副武装的正规军。
“兵”有了,“武器”也有了,下一步就是怎么打的问题了。
打仗不外乎两种方式,要么攻,要么守。
可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这些都是白搭。
守?
学校有围墙确实能守一阵子,可面对敌人的枪炮,围墙能撑多久?
攻就更不可能了,这点人手攻出去还不够敌人塞牙缝呢。
既不能攻,也不能守,现在还不能走。
要走的话,之前就走了,那还用费这么大的劲?
现在问题来了。
攻?打不过。
守?守不住。
走?走不了。
任谁来下,都是一盘死棋。
可24岁的毛泽东,硬是开出了一条生路。
当时,也有过有零散士兵想要进学校劫掠。
但当他们经过学校时,看到戒备森严,便不敢擅入。
一面是零散士兵,一面是不敢擅入。
基于此,毛泽东敏锐地发现了这支军队的弱点。
现在这些军队,还不知道长沙城内的虚实,因此不敢贸然行动。
果然,后续消息传来。
这支军队没有进军长沙,而是躲到了猴子石附近住了一晚。
猴子石,距离学校也不过几里地。
毛泽东决定亲自去探一探虚实。
这一探,就把这支军队探了个底朝天。
毛泽东发现,敌人虽然人多,但新遭败绩,军心士气有很大的问题。
况且,他们还不知道长沙城内的虚实,正好能利用起来。
毛泽东瞬间有了主意,但他还需要几支真家伙,于是他想到了警察局。
就这样,毛泽东连夜前往警局,硬是从警察局长手里,“借”来了20名带枪的警察。
但是有个前提,这20名警察一个也不能损失。
否则很可能就地哗变。
毕竟这些警察只是“借”来的,犯不上为毛泽东拼命。
旧社会警擦剧照
120人,20支枪对阵3000军队,还不能伤亡。
怎么打?
毛泽东自有打算,他让大家准备一些灯笼、烟火、鞭炮,就全军出击。
首先,毛泽东把警察安排在妙高峰上。
这是个制高点,既方便警察开枪,又能确保警察的安全。
然后,毛泽东把100名学生军兵分三路分别占领其余几个山头上。
这样一来,敌人就被毛泽东包围在猴子石上。
趁着夜深人静,毛泽东下令警察开枪。
与此同时,学生军点燃爆竹、烟火,挂起写有“桂”字样式的灯笼,还有人敲锣打鼓好不热闹。
霎时间,敌人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还以为自己被桂军主力包围了。
他们哪里知道,包围自己的不过是些毛孩子。
这时,山上学生又用桂林话大喊,无非是傅良佐已经逃走,桂军已经进城之类的内容。
这个效果和张良四面楚歌的计策有得一拼。
北洋军自己也清楚,湘军已经被桂军打败了。
本来就士气低落,没想到怕什么来什么,“桂军”连自己也不放过。
这下子顿时没有了抵抗的意志,纷纷表示愿意投降。
这时候,毛泽东现身了。
他自称是桂军的谈判代表,声称只要投降那就发放路费回家。
如果顽抗,一律消灭!
一头是大棒子,一头是胡萝卜。
只要脑子没进水,自然知道选哪边。
就这样,3000北洋军全部放下武器,被100学生押送到学校待了一夜。
当天晚上,毛泽东联系长沙商会自行筹钱。
商会原本也担心受到劫掠,现在能送走这些瘟神,掏点钱自然愿意。
第二天一早,毛泽东带着一大箱子银元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宿舍,当场发放了路费。
每人5~7元,一个不少。
士兵拿到了钱,也就不惦记其他事了。
3000军队就地遣散。
保住了学校,长沙这座千年古城也避免了一次兵灾。
毛泽东仅凭100学生和20个警察就缴了3000敌人的械。
整场战斗,未伤一人,未死一人。
世界史中再无此例。
这个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诸葛亮。
诸葛亮
毕竟诸葛亮也有着同样精彩的空城计。
其实,空城计不过是《三国演义》中的小说家言,历史并无此事。
毛泽东此举确实历史的真实。
话说回来,就算空城计是真的,孔明也不过是吓走了司马懿而已。
毛泽东则是把来犯之敌包了饺子。
《孙子兵法》说,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相较而言,24岁的毛泽东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