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军训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证,世上仅存9张!
时间:2023-07-14 阅读:121次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证,世上仅存9张!
中国历史内参2018-10-10
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黄埔长洲岛创办了黄埔军校。这所新型的革命军官学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政治人才。黄埔军校曾经三迁校址:1930年迁往南京,1938,年迁往成都,1949年迁往台湾至今。自1924年5月在广州创办至1949年底,黄埔军校在大陆共办了23期,毕业学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23万余人。黄埔学生在东征讨伐陈炯明、北伐统一中国、抗日救亡等战役中浴血奋战,为中华民族立下赫赫战功。
1924年11月30日,因为战事紧张,黄埔军校第1期学生宣布毕业,他们怀揣一张还没有来得及看清什么图案的毕业证书,匆忙赶赴东征战场,开始了戎马倥偬的生活。翌年3月,这期毕业生又拿到了另外一种样式的新毕业证。毕业证书和证章上的图案,真实地记录着国共两党为创建黄埔军校所经历过的难忘岁月。
蒋介石
关于第一期生毕业证书的颁发时间,没见有史载资料说明毕业证书的确切发放日期。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蒋介石年谱初稿》 第 359 - 360 页所载:“于梅县梅城……发第一期学生毕业证书”,蒋介石说:“今天发给你们的毕业文凭,要请你们注意,现在总理虽然已死,但是总理在日曾亲眼见过这毕业文凭的式样,现在也就像是总理发给你们的一样。我本来预备在潮州举行毕业式,因为军事上的关系,只可从简,先将文凭发给你们等到省之后,再举行正式的毕业典礼。” 由于战事倥偬和军事险恶,蒋介石是在战地所说,第一期生不可能全体集中,有回忆文章称 “仅为部分代表领受”。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蒋介石年谱初稿》 第 379 页 (档案出版社 1992 年版) 记载,第一期生是在 1925 年 6 月 25 日于黄埔军校操场集会补行毕业式,并留下了第一期学生毕业合影。
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毕业证书有如下特点:
一是存世数量少。根据现有资料显示,目前海峡两岸留存于世的 《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毕业证书》 共有9件。留存于内地的有:贾伯涛 、蔡升熙(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潘学吟 (收藏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侯克圣(收藏于江西新干县档案馆)、何章杰(收藏于长沙市博物馆);收藏于台湾省国军历史文物馆的有:王锡钧、容有略;收藏于第一期生在台湾家属的有:伍诚仁、俞济时。
9张毕业证书存在着两种版本:王锡钧 、伍诚仁、俞济时、潘学吟、何章杰的证书落款日期为 1924 年 11 月 30 日;贾伯涛、蔡升熙、容有略 、侯克圣的毕业证书落款日期为 1925 年 3 月 1 日。
二是唯一一期同时有创校3位最高领导人签名。黄埔军校创校时有3位最高领导人:校总理孙中山、党代表廖仲恺、校长蒋介石。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去世。所以从第二期开始就没有孙中山的签名。只有廖仲恺和蒋介石的并列签名。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被暗杀,汪精卫接任党代表,第三期开始就没有廖仲恺的签名,只有汪精卫和蒋介石的并列签名。所以只有第一期毕业证书才同时有3位最高领导人签名。这就是第一期毕业证书的珍贵之处。
三是有孙中山的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认为这句名言出自孙中山先生1925年的遗嘱,其实这句话是孙中山1923年11月为《国民党周刊》出版的题词,并非出自孙中山遗嘱。
所能见到的黄埔军校最早的毕业证书,该修业证书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梁桂华的毕业证书,梁桂华为广东云浮人,毕业时年三十二岁。证书上合署蒋介石、廖仲恺、王柏龄、何应钦、严凤仪的签名。
梁桂华1893年生,广东云浮人。1922年入党。1924年7月入第1届广东农民讲习所学习,8月到黄埔军校学习军事结业。农民领袖。香山是广东农民运动发展比较早的地区之一,梁桂华曾经作为共产党特派员到香山发动上下栅和九区农民,组织农民协会,举行有万余人参加的农民代表会议。1927年12月在广州起义中负伤被捕后就义。
潘学吟,1895年出生于广东省新丰县沙田镇羊石上湾。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黄埔军校第一期从1924年5月5日至1924年11月30日)。毕业后留校在政治部任职,参加了第一次东征和北伐。1928年被选送日本东京士官学校学习。1929年1月回到上海参加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1930年3月17日被蒋介石派蓝衣社暗杀在上海法租界。
潘学吟的毕业证书长约42厘米,宽约40厘米,蓝框黄底。正上方有孙中山的头像和国民党青天白日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蓝框四角各有一字,即校训“亲爱精诚”。黄底隐约用篆书写有孙中山的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毕业证书的字体是楷书繁体字,内容竖写右起,具体内容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证书,兹有本校第一期步兵科学生潘学吟修业期满成绩及格特给证书。”落款处为“总理孙文、校长蒋中正、党代表廖仲恺”的签名和印章。他们3位的签名按一个“品”字形来排列,即:孙文在最上方,蒋介石和廖仲恺并列在孙中山的下方。毕业时间是“中华民国十三年十一月三十日(校印)”,证书的左侧有半骑缝存根文及学校的印“埔字第玖拾伍号”。
王锡钧(1906-1966),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二队毕业。别号克廉,湖南宁乡县人。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毕业。1924年春到广州,入黄埔学校第一期第二队学习,毕业后任黄埔军校教导团排、连长,党军第一旅政治部组织于事,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中校科员。武汉分校第六期政治大队第二队队长。南京黄埔军校同学总会干事。1930年后任首都警察厅保安总队长,陆军大学政治部主任,安徽省保安处副处长、处长兼皖西保安司令部办事处。
1937年9月22日,升任安徽省保安处处长、1938年3月,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四期深造。1940年4月,从陆军大学特四期毕业,1941年6月3日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少将。1945年任成都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训处长,1945年5月当选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陆军总司令部第二十八军官总队总队长。第110军军长。
1949年到台湾,任“国防部”高参室副主任等。1966年春病逝。
伍诚仁(1896年~1970年)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别字克斋,福建浦城人。1923年冬入广州大本营陆军讲习学校学习。1924年5月由李济深(粤军第一师师长)推荐投考黄埔军校,继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编入第三队学习,在学期间任第三队分队长。毕业后历任建国粤军第一师排长,黄埔军校教导一团第三连见习官、排长,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军官团第八连连长等职,参加两次东征和北伐。1928年起任杭州军训班学员总队大队长,宪兵第二团团长,黄埔同学会第一届监察委员等职。
1936年12月授陆军少将。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江汉荆宜师管区司令,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少将高参。军事委员会中将高参及侍从室侍卫组长。1944年5月任第十二集团军第六十五军中将副军长,广东南韶连师管区司令。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和桂柳、长衡会战。L946年起任中央训练团军官补训总队大队长,福建省军管区司令部参谋长、副司令。1948年9月授陆军中将。
1949年到台湾,任“国防部”中将参议。1970年11月29日在台北逝世。
为了做好长沙地区大革命时期农民革命运动的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1980年1月,长沙农民运动调查办公室成立了。9月,该办公室工作人员在访问何章杰烈士的妻子李希凤时,发现了一张由孙中山签发。黄埔军校颁发给何章杰的毕业证书。
为了使这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得到永久保存,李希凤愉快地将它捐赠给了长沙农民运动调查办公室,并由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陈列馆资料室收藏。1986年,在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陈列馆基础上成立了长沙市博物馆,这一珍贵的文物就由长沙市博物馆收藏。该证书长41厘米,宽39.5厘米,系白底彩印。上方有中华民国国旗和中国国民党党旗,旗帜以45度角相背布局,两面旗帜中间为孙中先生像。在蓝色花纹镶边的黄色衬底上,印有白色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字样。
何章杰,原名何萼初,别号牧苏。1896年11月4日出生于长沙县丁字湾勒马山(今属望城县)一个贫苦家庭。早年读过私塾,曾在西佛祠高小、武昌湖南旅鄂中学念过书,后在汉口外国语学校专修过英语。在学校毕业后,先后在长沙县丁字湾、六字岭和北山、霞凝等地任教数年,他讲课深入浅出,为人平易近人,所到之处,深受学生爱戴。五四运动爆发后,反帝爱国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何章杰深受影响,他决定放弃安定的教书生活,投笔从戎,加入到民主革命的浪潮中。1923年他考进了谭延在广州办的湘军讲武堂。1924年5月,何章杰由中共湘区委员会推荐进入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在黄埔军校这座革命的熔炉内,他受到了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和洗礼,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军事本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4年11月,何章杰在黄埔军校步兵科毕业,被任命为排长。1930年6月底,红三军团由鄂东南挥师南下,攻岳阳,占平江,7月下旬开始攻打长沙。何章杰率领第三纵队担任正面进攻。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急调第十五师危宿钟部阻击。在平江境内,何章杰率领的第三纵队消灭了国民党一个团,活捉了团长侯鹏飞。第三纵队乘胜追击,直取金井,在夏家冲一带与国民党第十五师危宿钟部遭遇,何章杰果断指挥部队抢占了方家坝一带有利地形,牵制敌人的进攻。为了夺取有利地形,敌人进行疯狂反扑,战斗十分激烈。何章杰率部坚守阵地,先后五次击溃敌人的反扑。一阵平静之后,敌人又发起第六次猛攻,子弹呼啸着掠过山头,何章杰愤然而起,抡枪跃出战壕,边打边喊:“给我狠狠的打!”激战中,何章杰不幸腹部中弹,英勇牺牲,年仅34岁。
江西新干县档案馆馆藏的侯克圣黄埔军校第一期卒业证书。学生姓名:侯克圣,学科:步兵,证书落款是:海陆军大元帅、陆军军官学校总理孙文、校长蒋中正、党代表廖仲恺。时间是:中华民国十四年三月一日给。时间上盖有“陆军军官学校关印”长方形红色大印。
证书以楷书印刷,学员的科别、姓名、期数均使用毛笔填写。证书纸张呈灰白色,四边绕以天蓝色花纹,四角分别由“三民主义”四字组成。证书上方印有孙中山像,两旁印着中华民国国旗与国民党党旗,交叉相伴。证书内上下分别影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忍须努力”字样。
侯克圣,生于1896年,别号钦明,江西新淦(今新干)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任1军2师4团团长,1930年6月29日在河南民权阵亡,追赠中将。
侯克圣曾在江西省立南昌中学、上海南方大学毕业。1924年春到广州,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六队学习。毕业后任黄埔军校教导第一团第二营排长、连长,第四期入伍生第二团政治指导员,教导总队第二营营长。参加第一、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教导团辎重队营长、团附。1928年夏第二次北伐时,任第二师第四团少将团长。1930年率部参加蒋冯阎中原大战,同年6月29日在河南民权县战斗中阵亡,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中将。
黄埔军校第1期第3队毕业生贾伯涛的卒业证书,1925年(民国十四年)3月1日发。
贾伯涛(1902——1978年),湖北大冶人。1924年5月,被保荐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兵科学习,1925年3月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排、连、营长,1926年4月任黄埔军校入伍生部政治部代理主任,北伐战争中任北伐东路军总指挥部上校参谋。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军委会西北战干团副教育长,闽浙赣三省边区绥靖指挥部指挥官。1943年8月被授予陆军少将。1946年起任武汉行辕(后改为武汉行营)政务处中将处长,华中“剿总”政务委员会办公厅秘书长。1949年辞职,同年9月在香港通电起义。后任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
1978年7月12日病逝于美国,其子女按其生前愿望,将所珍藏的本人的毕业证书自美国捐献给中国,并将其骨灰送回大陆,安葬于北京八宝山。是时,中国领导人叶剑英、邓小平、聂荣臻、乌兰夫、邓颖超、廖承志、徐向前等参加了安葬仪式。贾伯涛的证书,是目前海内外一些史书及纪念馆较多采用的黄埔军校第1期毕业证书主要样式。
容有略(1906—1982),字天硕,广东香山(今珠海南屏)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1933年获陆军少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陆军大学将官班学员队长。1944年任第十军第一九0师师长。参加衡阳保卫战,与军长方先觉等坚守衡阳城四十余天,重创日军精锐第十一军,为当时著名抗日将领。1948年9月授陆军中将,1949年任第六十四军军长,海南警备副司令,海南防卫总司令部第三路司令官。
1950年5月到台湾,任国防部中将参议。1982年8月1日在台北逝世。
蔡申熙(1906~1932年),湖南醴陵人,原名蔡昇熙,为军校第一期步兵科学员,1924年年底毕业。在校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军长等职。1932年l0月l0日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牺牲。1953年4月22日中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拨交。
为什么同一期学生的毕业证书会有两种不同的样式呢,而且颁发证书的时间相差3个月之多?有人曾推断这两张证书中必有一张是假的,但经技术鉴定,这两张证书确属20世纪20年代的文物。那么,是否其中一张或两张都是当时的赝品或伪作呢?
时任安徽省黄埔同学会名誉会长侯又生老人回忆说:“黄埔军校毕业后,我参加了第一次东征,到参谋处当参谋。参谋处处长茅延祯,是我原在军校第2队的队长,人缘很熟,对我也很信任。去后没几天,他就让我一个人负责为黄埔军校第1期全部毕业证书盖章。我记得很清楚,地点是在梅县校本部,时间是1925年3月中下旬。我坐在蒋校长办公桌一边,仔细地在已经写好了姓名的每张毕业证书上盖章,共用了3方印章(从蔡升熙、贾伯涛在1925年3月领发的毕业证书上看,这3方印章是蒋中正、廖仲恺和陆军军官学校关防之印),连续盖了3天才盖完。为此,至今有两个数字我还记得,第1期学生进校时是527人,毕业时是487人(不含第6队的146人),加上第6队的同学共有毕业生633人。”关于黄埔军校 第1期毕业人数,还有645人、635人、495人(不含第6队)等说法。
蒋先云
时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的黄埔一期毕业生苏文钦老人,是这期毕业生中年龄较小的一位。他说:“我和同期同学王逸常在10多天前认真回忆过,并在一起讨论了毕业证书的事。”苏老戴上眼镜,指着潘学吟那种样式的毕业证书彩照连声说:“对,对,是还有这么一张样式的毕业证书。这张证书,是蒋先云设计的。当时,蒋先云在学校里虽然与我们是同期同学,但他是中共黄埔军校特别支部书记。在周恩来没到学校之前,蒋先云对学校的政治工作负有很大责任。制定表格证书,一般都由校政治部的干事具体办理,设计这张毕业证书时,记得可能是蒋校长不在学校。那时,周恩来主任刚上任才几天,也不可能具体办此事。”
周恩来
苏老又指着贾伯涛那种样式的毕业证书彩照说:“这一张是在蒋先云设计的那张毕业证书之后,由周恩来在东征中又设计的。王逸常曾亲自参加了这一种毕业证书 式的设计。周恩来等人认为原来那种毕业证书的意义表达得不够全面,就又印制了这种新的样式。但在当时,原来的那种毕业证书已发下去1925年10月潘学吟的任命状了,学校就让收回换新的。由于黄埔一期毕业生在3个多月前已经毕业,有一部分同学已经离校,就没有机会换发,留校任职的第1期毕业同学大多数都换发了。我的毕业证书就是贾伯涛同学的这一种,是在第一次东征攻克淡水后发的。那天,蒋校长还在大会上讲了话,记得当时正值孙中山先生卧病北京协和医院病情最严重的时候。可惜我的毕业证书在1949年12月入南岳军政大学时收交后弄丢了。我原属程潜在广州所办讲武堂的学生,是黄埔一期前几个队同学临近毕业时才并入黄埔一期的。讲武堂的学生被编为黄埔一期第6队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军训,比前几个队的同学在校又多学习了两三个月,后于东征途中宣布 业。因此,潘学吟那种样式的毕业证书,我没有领过,但常见其他同学有这种毕业证书。”
苏老谈到这里,很感慨地说:“若没有当事人,这两张不同样式的毕业证书确实让人难以理解。但那时我和王逸常同学毕业后都是留校任职的,我分配到第3期入伍生队第8连当见习官,后调到政治部当干事。王逸常毕业前就在中共黄埔特别支部当宣传干事,毕业后在周恩来领导下的政治部代理秘书,并负责过组织股工作。对这件毕业证书的事,我们是了解的,记忆是清楚的。可惜的是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军训,王逸常同学前几天刚去世,你们来晚了一步。现在剩下的黄埔一期同学也不多了。由于历史的变故,黄埔校史可能还会留下一些疑难问题,希望你们这些研究黄埔校史的同志抓紧时间,提出问题,我们会尽力合作的。”
黄埔军校校旗
时任成都黄埔同学会理事、自贡市政协委员曹利生老人回忆道:“我于1925年春在黄埔军校第1期毕业,旋即赴日留学,进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进修,于1928 秋毕业回国。因此我没有领到黄埔军校第1期的毕业证书。我记得第1期有一批同学,在入校4个多月后即宣布毕业,被派到北方胡景翼、靳云鄂部任职。第1期学习训练时间很短,到1924年11月就算到了期满毕业时间。由于第1期同学分派到教导团工作有先有后,举行毕业典礼时很多人都未能参加,所以很多人没有领到毕业证书。那时,许多同学也没有在意毕业证书的事。”
时任南京黄埔同学会会长的廖运泽老人,南京同学会理事、常州政协委员蒋超雄等老人由于年代久远,他们已难分辨出当年自己领的是哪一种毕业证书了。有的黄埔一期老人只记得是有换发证书一事,并且两种证书都领过;有的老人则十分肯定地说,在毕业时,正逢东征激战中,除发了一柄佩剑外,其他什么也没发过,“东征打仗就算毕业”;有的老人则对两种毕业证书持怀疑态度,却又说不出道理,仅说记得蒋中正校长在一次讲话中宣布,毕业证书样式已交孙中山先生审定。
由于两种证书的长宽尺寸不同,颁发时间不同,潘学吟的那种证书在设计和印刷上显得简单一些,因此,也有人推测潘的那种证书有可能是校军东征归来后补发的。在所署时间上,有意提前到军校最初宣布第1期毕业时的1924年11月30日。
近年,始看到黄埔一期毕业生贾伯涛曾撰写过一篇关于毕业证书的化名文章。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1975年8月4日香港《晶报》,署名“王向武”,他写道:
1974年初,我(王向武)随美洲华侨团体,回台参加庆祝(活动)并观光,曾到巍峨堂皇大厦之国父(孙中山)纪念馆参观,看到黄埔军校纪念部分内,陈列有许多照片,其中……悬有卒业证书影本一张,内文为“本校第一期学生贾伯涛按照本校规定步兵科教育修业期满考试及格特给证书”,署名为:海陆军大元帅、陆军军官学校总理孙文,校长蒋中正,党代表廖仲恺,中华民国十四年三月一日给。在日期上盖有军校长形关防大印,该证书上方正中,印有国父照片,左右有国党旗交叉,下方无边,似已被裁掉,看去非完整之原形。当时并未究其原因,后在友人处看到,黄埔军校50周年校庆特刊内,亦刊有类同之图片。稍后两天,到国军历史资料馆参观,发现另外有一张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证书原件,单独陈列一玻璃橱内,甚为惊奇,细视之,与国父纪念馆内所陈列之影本完全不同,而与普通学校之文凭形式相仿,已无国父署名,仅有校长蒋中正,党代表汪精卫,内填毕业生为王锡钧。乃引起我的好奇心,欲追究其谁是真的,谁是假的,何以同为第一期毕业生证书,为什么有两种形式的文凭?遂请教该馆执事者。据答,两种都是真的,陈列在国父纪念馆之影本,系原始发给的,以后改掉党代表汪精卫,改发第二种,将原始发的,悉数收回,予以焚毁。仅因奉命执行焚毁人贾伯涛,将其自己的一份原件秘密抽出,保存迄今。询贾、王两人,现是否还在台北?拟往访询明其究竟,并想看该原始证书的原件。承告,王君早已亡故,贾君据闻现在侨居美国。
11月初,我返回纽约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军训,探得贾伯涛君住址,即往问该两种文凭之经纬。承贾君陈述其情形甚详。
我问:黄埔军校第一期文凭,何以有两种不同的,其经过情形如何?
贾答:国父于民国二十三年春创办黄埔军校,培养革命武力干部,委派蒋校长为校长……(孙中山)自兼总理,并设党代表及政治部,委派廖仲恺先生任党代表,初任戴季陶为政治部主任,旋由邵元冲继任,不久改任周恩来,负责政治训练及政工指导。次年第一期学生毕业后发给毕业证书,是项证书,系由政治部制发,故证书下方中央,绘有镰刀、斧头、步枪之图形,表示农、工、兵合作革命。此图形为共产党标志,亦象征黄埔军校本为国共合作所办的。于黄埔军校第一次东征胜利,军次梅县,分发各毕业生。迨回师广州,驱逐刘、杨之后,廖党代表被刺身亡,改由汪精卫继任。蒋汪以该文凭下端绘有共产党标志,深表不满,决定另行制发,取消该项共产党标志。复因国父已逝世,未列入其名衔,只署名校长蒋中正,党代表汪精卫。通令所有第一期毕业生,缴回原领之原始证书,换发新证书。并命我(贾伯涛)将所收回之原始证书全部焚毁灭迹。当时我系供职校本部,为机要参谋。在执行焚烧时,认为此原始证书颇具有历史珍奇价值,不忍将我本人的一份毁去,乃私自抽出,其余的付之一炬销案。虽经50年来之战乱、流徙,始终随带身边,保存此惟一独有、所剩余之一份,以留珍贵历史纪念云云。
……复承贾君出示其珍藏50年具有革命历史价值之军校第一期毕业生原始证书,见其形式与国父纪念馆内之影本完全相同,确系原始文件。五彩套版印制,黄底,蓝边,黑字,文底印有红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四角有三民主义四字,均系隶体。关防大印及蒋中正、廖仲恺私章则为红色印泥加盖其上。上方正中央,印有国父肖像,及国党旗交叉,下方正中央,印有镰刀、斧头、步枪,均系红蓝色,甚为美观。乃看完后,不禁肃然起敬,认为确系一种历史文献,稀世无价之珍宝,捧观至在,乃璧还之。复见贾君欣然有得之色,亦表示:黄埔军校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占有极光荣之一页,此惟一独有之军校第一期原始毕业证书,自为有价值之历史珍藏文献。
黄埔军校毕业生第一期合影
贾伯涛的以上口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亦与其他同为黄埔一期毕业同学的回忆存在一些矛盾。经考证,其中有一些可商榷之处:其一,贾文几处所言“惟一独有之军校第一期原始毕业证书”,其实并非“惟一独有”,因为之后又发现了蔡升熙等同学的同一样式的黄埔第1期毕业证书。其二,从毕业证书所署时间看,贾的证书为1925年3月1日,此时正值东征淡水之役和棉湖之役期间。由此可推论贾所述可能存在时间上的差误。其三,第1期第6队,系由湘军讲武学校在1924年11月19日并入黄埔军校,毕业时间在1925年春,相对晚于1924年11月底毕业的同期前几个队,在潘学吟的那种样式的证书发放时,第6队学生还在继续学习中,不可能拿到潘样式的证书。由此看原第6队学生蔡升熙的毕业证书,所署发毕业证时间为1925年3月1日,这可说明蔡的证书所署时间是准确的。而蔡是第6队学生,他不可能拿到两种样式的毕业证书。由此推论,同一样式的贾伯涛的证书发放时间也是准确的,然而贾是第3队学生,他应该是拿到了这两种不同样式的毕业证书,其记忆很可能有所颠倒,所销毁的是潘样式的证书。